北山院

2024-01-26 13:27文章来源: 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字体:【    】 打印

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经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北2公里先锋村东南700米的北山上,现存造像14龛,并刻有《般若金刚波罗密多心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两部经典。

北山院造像龛型以方形龛为主,除第2、3、5、7龛为拱形龛楣外,其余均为方形龛楣。第6龛和第11龛均有龛门,横剖面形制一致,应为同时期开凿。

北山院摩崖造像主要保存两种风格造像:第2、3号龛菩萨造像带有强烈的地方风格,菩萨像身体浑圆,姿态僵硬,璎珞和衣纹非常简单。似开凿时缺乏相应的粉本,由本地工匠开凿。上述两龛位于纪年“乾符二年”题记两侧,从龛窟关系来看,应为同时开凿。第2、3龛形制为圆拱形龛楣和缓弧形龛顶,也具有晚唐时期的特点。第二种风格为北宋造像风格,如第4龛观音菩萨、第10龛“十王与地藏菩萨”等龛窟。

造像题材有弥勒佛、观世音、地藏与十王等,保存状况较好。地藏与十王经的内容在民间有广泛影响,尤其是地狱与十王的概念流传很广,魏城北山院的这龛造像不但刻出了十王的内容,人物刻画生动,还将十王名称一一标出,是研究宋代地狱十王的重要材料。同时,北山院造像因其主要开凿时间在唐末和宋代,是研究宋代四川特色佛教造像形成原因和风格源流的重要材料。

北山院第4龛扫描图

北山院第8龛扫描图

北山院石刻造像分布图

北山院第二龛及乾符四年题记

5-4 圣水寺

圣水寺摩崖造像位于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圣水村的圣水山上的圣水寺大雄宝殿后的石壁上。

现存龛窟7龛,题记八则,开凿于唐初永徽元年至唐代后期中和年间。主要有佛道合龛造像、道教造像和佛教造像三种形式,保存完好。

第1龛是空龛。第2龛造型内容,从永徽元年的题记内容来看,应为天尊老君和52真人,并及阿弥陀佛和52菩萨。此类题材的造像较为罕见。其除头部略有残破外,保存基本完整。道教造像模仿佛教题材和造型形式,开创出一种新的崇拜模式,第2龛在研究我国宗教、艺术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第3、4、5龛均为竖长方形双重龛,外龛龛楣宝珠形。其龛窟形制、造像内容与隋代和唐初绵阳西山观玉女泉造像非常相似,应为同一时期的道教造像。

第6龛造像应为明清时期所刻。

第7龛中和年间的水月观音造像,保存完整,是研究晚唐水月观音题材造像的一处非常重要的材料。观音头顶没有佛像,但与长安地区中晚唐时期流行的岩座观音形象非常相似,高发髻和卷云纹装饰的三叶宝冠,飘逸的冠缯,以及岩座的形式,多见于长安地区。该像的创作应于长安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魏城圣水寺造像的规模不大,但因为其地处深山,保存完整,题记中纪年、内容明确,造型优美,内容独特,是四川地区一处非常重要的唐代摩崖造像遗存。

201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圣水寺摩崖造像公布为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圣水寺第2龛

圣水寺第三、四、五龛

圣水寺第7龛·水月观音

圣水寺石刻

圣水寺水月观音题记拓片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