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区“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2022-05-09 15:48文章来源: 发展和改革局
字体:【    】 打印

 

 

 

 

游仙区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审议稿)

 

 

 

 

 

 

 

 

 

 

 

 

 

 

20223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主要目标

第三章 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第二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三节 发展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

第四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幼有善育

第二节 学有优教

第三节 劳有应得

第四节 病有良医

第五节 老有颐养

第六节 住有宜居

第七节 弱有众扶

第八节 优军优抚有保障

第九节 公共文化体育有提升

第十节 公共安全体系有安排

第五章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新

第一节 创新服务供给

第二节 夯实要素支撑

第三节 促进数字化发展

第四节 推动服务下沉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促进公平共享

第二节 强化资源保障

第三节 推进实施评估

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十四五”储备项目明细表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十三五”时期,游仙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成就。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绵阳市游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依据《四川省“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和《绵阳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编制《游仙区“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游仙区“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游仙未来五年社会事业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是“十四五”时期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的综合性、基础性、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是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21-2025年。

第一节 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游仙区全面落实《绵阳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更加完善,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实现。

一、十三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游仙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稳步增长,跨越两个百亿台阶,区属地区生产总值由2015年的168.99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76.38亿元,是2015末的2.23倍,按照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率达8.0%,超出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七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6584元、20628元,分别居绵阳市各县市区第1位、第2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十二五2.42:1进一步收窄至2.26:1十三五期间,游仙区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上下联动、协调配合的民生保障格局初步形成。

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建立健全了《公职人员和村(居)干部亲属备案制度》《低保评议制度》《回避制度》等一列低保救助制度,保证阳光低保”“应保尽保;优化社会救助工作审核审批流程,将城乡低保、城乡特困、临时生活救助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津贴审核、审批权限下放至各镇(街道);十三五期间,逐年提高救助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350元提高到61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180元提高到410元;农村特困由300提高533元;城市特困由525元提高到793元;镇(街道)临时生活救助审批金额由500元提高到1000元。城市低保累计保障人数468874人次,累计发放金额13115万元。农村低保累计保障人数470440人次,累计发放金额7518.4万元。城乡特困累计救助79400人次,累计发放金额3768.1万元;临时生活救助累计救助20090人次,累计发放资金881.02万元。游仙区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改造1000余张,现有养老机构床位388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张,名列全市前茅。参保企业共1579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0.1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3.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2.51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9.49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0.5万人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区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其中,区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二级乙等综合医院复审,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先后创建达到二级甲等标准。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评审达标率100%。建成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1个,涪江街道、富乐街道、经济试验区所辖3个社区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行健康卡+新农合就医模式,建立23个医疗质量质控分中心,确保城乡群众得到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10个。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全落实且此类人群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覆盖。

文化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共建成国家三级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27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2个。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延时错时开放,开展送文化(戏曲)下乡年均70场。建成全省首批应急广播体系,首个实现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广播体系全覆盖的县(区)。减免城镇困难群众有线数字电视收视费,惠及困难群众467户。投入4亿元开工新建富乐二中、魏城幼儿园等5所新校园,大力增加城区义务教育学位。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免费午餐计划,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工程,班班通全面完成,4所义务教育学校被评为全国示范学校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称号,义务教育质量连续5年蝉联全市第一。

残疾人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严格开展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审核工作,确保应补尽补。为416人发放贫困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15.2万元,为18人发放残疾人C5驾照补贴1.8万元。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惠及残疾人家庭127户,投入资金46.1万元。鼓励残疾人居家灵活就业(创业),为2175名残疾人发放直补资金207.9万元。扶持3280名残疾人发展生产,投入资金164万元,帮助4158名残疾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投入资金402万元,为336名残障儿童提供康复服务和手术救助;投入资金135万元,为残疾人适配辅具3675件,为30名困难肢体残疾人装配了假肢。

住房保障供应水平进一步增强。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危旧房棚户区改造2420套,对46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治理。魏城镇铁炉村、信义镇曾家垭村被纳入全省农村住房建设试点。农村危房改造904户,完成新(改)建乡镇(街道)公厕任务40座,农村土坯房改造11443户。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全区垃圾有效治理行政村达100%

社会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夯实。有力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严格落实五个一批措施,推广小业主、大扶贫模式,2018年脱贫6551301人,贫困村摘帽19个。2019年游仙区本级共计投入脱贫攻坚专项资金6154万元,为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31个,881名低收入人员和16个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开展就业帮扶促进工作,游仙区累计新增就业37710人。积极推进全国儿童关爱保护保障示范区创建,截至2020年,共计466名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纳入低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持续保持在70%以上,全国第二批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工作得到国家相关部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二、十三五时期存在的问题

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水平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虽然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但是,基本公共服务总体供给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面向老人、留守儿童和残障人员的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亟需提高,游仙区公办幼儿园总学位8192个(含科学城),占比53.6%,但公办园学位供给不足,尤其是沈家坝、韩家脊、六里村等主城区公办园学位不足。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遗中心“三馆一中心”阵地建设推进迟缓。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程度有待提升。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仍然存在着城乡间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等领域城乡服务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农村文化体育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严重不足,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较为缺乏,镇基层综合文化服务站(中心)文体设施闲置。上述方面的问题和不足,都需要我们在十四五期间加大资源投入,予以有效解决或弥补。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渠道有待拓宽。十三五时期,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社会资本进入较少,供给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宽。此外,专业服务人才短缺、服务项目存在疏漏和盲区、财政收入增长放缓等问题,制约着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服务水平提高,成为制约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隐患。

管理体系科学法制程度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涉及到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服务、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基本社会服务、住房保障服务、公共文化体育、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发改、财税、民政、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市建设和管理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和管理内容也应当与时俱进。目前,游仙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存在着统一协调性不足等问题,在某些具体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着主动作为不足、配套化不足以及管理碎片化等现象。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用有待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经济增长和社会文明进步在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供给保障和需求指引,另一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方方面面,也在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着发展条件、发展动力和源泉。近年来,从一些关键经济发展指标来看,游仙的国民经济取得较快增长,发展水平居于全市前列,但从各级财政对基本公共服务业的投入增长,以及某些基本公共服务业的发展指标来看,游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存在不协调、不匹配的现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助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游仙需要加大对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和管理水平,通过大力发展公共教育、劳动就业创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人力资本水平,不断降低社会发展成本,不断创造更好的生态文明环境,来促进游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期、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期。游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总体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期。游仙区统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国“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指导意见》《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等重要决策部署,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十四五”时期将提供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高水平的基本公共服务,催生多层次、多样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格局,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全省十四五”期间,四川省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树立人文化、便捷化、均衡化、绿色化导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布局、优化配置,加快建设文化更繁荣、生活更富裕、服务更优质、环境更优美的宜居家园。

全市看,十四五时期,是绵阳抢抓国省系列重大战略机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关键时期,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绵阳面临着新的变化。随着绵阳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人民对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提出了新期待。

从游仙看,游仙区作为中国(绵阳)科技城核心区,通过推进西部大开发将进一步促进游仙与重庆、西安等地的产业互补,为游仙区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三孩政策、劳动年龄人口减量化加速,人口规模红利、结构红利“双减弱”,优质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社会现代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城乡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和能力水平,与全面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尚不能完全适应。

综上,进入新发展阶段,游仙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机遇更具战略性、可塑性,挑战更具复杂性、全局性,但总体看来,机遇大于挑战。需筑牢底线思维,着眼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短板,以标准化供给提高均等化水平,以社会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精准服务水平和供给效率实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幅提升的目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区委工作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基本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为方向,聚焦教育、就业、医疗、住房、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人民最关心的公共服务问题,立足游仙实际,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底,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满足多层次基本公共服务需求,顺应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守底线,引导预期。立足基本国情、省情市情和区情,以保基本为优先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标准,严格落实、保稳守底。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强调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实现人人共享。

均衡协调,突出重点。统筹运用各领域各层级公共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项目和资源的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十四五时期,以实现均等化为重点发展方向,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地区、薄弱环节、特定人群倾斜,统筹推进城乡、区域、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主导,多方合作。明确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主体责任,强化公共财政保障、管理运行和监督问责机制,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确保各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并扩大供给合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完善制度,改革增效。贯彻落实国家、四川省、绵阳市有关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立法和法制完善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法制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推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

第三节 主要目标

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理念融入政府治理,标准化手段得到普及应用,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全面构建与游仙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改革全面深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更加优质均衡,服务水平和运行效率居全市前列,人民全生命周期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得到高水平满足。

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步提高,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逐步扩大,质量明显提升,基本实现游仙区的全覆盖。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服务性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显著提高。

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建立,各领域制度规范衔接配套、基本完备,服务提供和享有、有规可循、有责可督。财力投入与多元供给机制、运行管理与共享机制、绩效评价与监督机制较为完善,形成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有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共享格局总体形成。水平适度、分布合理、功能优化、运行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边远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游仙区内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建设标准逐步统一,以基层为重点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全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

人民群众更加满意。村(社区)以上公共服务供给平台全面建立,城乡居民能够就近获得基本公共服务,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有效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动态调整,社会满意度不断提高。

2-1 十四五时期绵阳市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主要发展指标

 

类别

指标名称

2020年

 情况

2025年

目标

指标性质

幼有

善育

每千人口 3 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5

5.2

预期性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覆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学有

优教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

106%

108%

预期性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193.85%

110%

约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41%

98.5%

预期性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3

12.5

约束性

劳有

应得

参加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万人次)

0.32

0.43

预期性

病有

良医

人均预期寿命

80.3

80.3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 医师数(人)

2.82

2.9

预期性

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人)

3.3

3.45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

95%

预期性

老有

颐养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40

55

约束性

新建城区、 居住(小) 区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达标率

100

约束性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95%

预期性

养老服务床位总量(万张)

0.32

0.4

预期性

住有

宜居

城镇户籍低保、 低收入家庭申请公租房的保障率

应保尽保

预期性

符合条件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率

应保尽保

预期性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万套)

0.17

0.42

预期性

弱有

众扶

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目标人群覆 盖率

100%

100%

约束性

优军服务 保障

转业军官和政府安排退役士兵安置率

100%

100%

约束性

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参训率

100%

100%

约束性

文体服务 保障

每万人接受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次数(次)

5300

>7000

预期性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33

2.6

预期性

每百户居民拥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平方米)

30

60

预期性

 


第三章 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服务均等化,发展高品质多样化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一节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强流动人员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户口性质相剥离,健全异地结算、钱随人走等机制,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引导优质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强化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的公共服务供给保障,进一步缩小不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力城市与农村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性障碍,优化调整社会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建立与主体功能区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以服务人口、服务半径为主要依据,制定完善各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具体标准,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补点建设。中心城区,要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高级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对人口集聚和吸纳能力的支撑作用。农村、山区等,要加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倾斜力度,加快城乡间、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对接和标准统一,强化中心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农村配套政策,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

落实监督评估,加强动态调整。强化目标导向,完善信息统计,加强动态跟踪监测、推动总结评估和需求反馈。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基本服务项目标准,适时调整对普惠性公共服务支持重点和方向满足群众需求。

第二节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明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围绕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应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优军服务保障、文体服务保障、公共安全保障的民生保障目标,向全民提供系统、全面的基本公共服务,明确服务内容、服务目标和服务项目。

3-1 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

服务领域

服务内容与目标

服务项目

幼有善育

为城乡居民提供优生优育、生殖健康服务,保障城乡育龄人群身心健康;为儿童提供关爱和基本生活保障服务,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农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产妇健康服务,基本避孕服务,生育保险,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困境儿童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共计9项)

学有优教

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免费九年义务教育,提供教育资助服务,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

学前教育幼儿资助,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试点区域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普通高中免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共计9项)

劳有应得

为全体劳动者就业创造必要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合法权益,促进充分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和创业开业指导,就业登记与失业登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就业见习服务,就业援助,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生活费补贴,劳动关系协调,劳动用工保障,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共计11项)

病有良医

为城乡居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促进,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地方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健康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管理,社区易感染艾滋病高危行为人群干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服务,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共计16项)

老有颐养

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

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福利补贴,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计4项)

住有宜居

保障公民居住权利,逐步满足城乡居民基本住房需求,实现住有所居

公租房保障,城镇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共计3项)

弱有众扶

为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提供物质帮助,保障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有尊严地生活和平等参与社会发展。

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受灾人员救助,法律援助,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无业重度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托养服务,残疾人康复服务,残疾儿童及青少年教育,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和老年人无障碍环境建设。(共计14项)

优军服务保障

提供优待抚恤、集中供养等服务,保障退役军人合法权益。

优待抚恤,退役军人安置,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特殊群体集中供养。(共计4项)

文体服务保障

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文化体育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参加大众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等权益。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送戏曲下乡,收听广播,观看电视,观赏电影,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全民健身服务。(共计9项)

公共安全保障

提供应急保障、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食药品安全保障和社会安全综合治理保障等服务

公共安全教育和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食品安全保障服务、药品安全保障服务、社会治安保障服务(共计5项)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应用。依据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和各领域标准规范,结合我经济基础、空间布局、人口结构和变动趋势、文化习俗等,积极落实相关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依托于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的绩效考核机制,以标准化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补齐短板。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集中力量推进补齐短板项目、缩小城乡差距,优先提高落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较多的重点项目的保障水平。重点加大优质教育、卫健、文旅、体育资源供给,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更深层次上保障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可及。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规划布局,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努力构建都市15分钟、乡村1.5小时基本公共服务圈;加快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构建覆盖全域、便捷优质、互联互通、运转高效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体系,让居民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基本公共服务。健全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资源覆盖范围。建立健全政务数据共享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证明互认,推动更多服务事项一窗通办”“跨区通办,切实解决老年人等特殊群众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难。

第三节 发展高品质基本公共服务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为目标,持续投入,确保底线民生保障水平保持全前列,积极探索各项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公平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品牌化创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创新服务清单。重点支持优势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形成服务专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连锁机构。重点围绕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提供更加优良的健康服务,推动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加快业态和模式创新,构建产业生态圈。积极发挥财政基金、政策性金融贷款等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发展。

融入成渝双城区域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与成渝双城搭建基本公共服务在线对接平台。重点加快区域教育合作,探索建立成绵渝跨区域联合实验室,形成需求导向的联合共管机制;重点拓展区域医院发展联盟和医疗联盟合作范围;重点构建区域养老信息咨询、信息发布及行业服务管理平台,共同打造助推养老产业发展平台;重点鼓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重点提高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协同处置能力,完善联防联控常态机制,健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医学检验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机制;重点推动住房保障一体化发展,探索建立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共建共享机制,推动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缴存信息共享互认。


第四章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幼有善育

全力推进母婴安全水平持续提升,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发育,重点遏制威胁妇女健康的重大因素,加速落地妇幼全生命周期全覆盖健康服务。

一、保障优生优育服务

全面实施优生政策。不断提高孕前优生、生殖健康、妇幼保健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加妇幼保健服务能力供给,加强咨询指导,增强孕产妇自我保健能力;推进出生人口动态监测,引导群众科学安排生育。

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广泛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社会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避免准备怀孕和孕期、哺乳期妇女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和放射线。建立健全参加自愿婚前医学检查激励机制,推动城乡居民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全覆盖,推广婚姻登记、婚前医学检查和生育指导一站式服务模式,向孕妇免费提供生育过程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健全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免费服务制度。逐步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出生缺陷治疗纳入大病保障。规范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逐步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到2025年,婚前医学检查率达到95%,孕前优生检查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9%,产前筛查率达到73%,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串联质谱+地中海贫血)筛查率达到99%;新生儿听力筛查率达到98%;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率达到85%

加大儿童重点病防治力度。加强对儿童期传染病、常见病及残疾的筛查、评估和干预,预防和减少儿童疾病发生,针对性开展残疾儿童康复,改善儿童健康结局。以肺炎、腹泻、贫血、哮喘、龋齿、视力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等为重点,推广儿童疾病综合管理适宜技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开展儿童残疾防治,强化部门协作,以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残疾及孤独症为重点,推动0-6岁儿童残疾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相衔接,使残疾儿童及时获得相关服务。

二、完善妇幼保健服务

健全妇幼保健体系。丰富全生命周期妇幼健康服务,加强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凸显游仙妇幼保健院辐射带动作用,到十四五末,游仙区妇幼保健院建成三级乙等妇幼保健机构,完善区妇幼保健机构产儿科设备配备,开设心理门诊、心理咨询科。加强妇幼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确保全面履行妇幼保健公共卫生职能。

重点保障母婴生命安全。落实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建设,建立院际协作救治机制,做到院前和院内一体化、院内多学科救治,形成分级负责、上下联动、应对有序、运转高效的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急救、会诊、转诊网络,实现救治服务的体系化、个性化、精准化、信息化和系统化,全力保障母婴生命安全。加大政府项目资金投入力度,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探索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基金。到2025年,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6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99‰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

持续提升健康服务质量。统筹实施妇幼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延伸妇幼保健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支持游仙区妇幼保健院建设产前筛查机构,加快提高辖区产前筛查(诊断)技术服务可及性。在大型商场、重要交通场所、人口聚集区域等公共场所规划建设母婴设施,逐步实现母乳喂养便利化。开展妇幼保健专科规范化建设,完善三级妇女保健服务网络。探索运用“5G+妇幼健康服务模式,完善全区两癌防治网络体系,实现两癌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健康管理、健康干预、效果评价全过程闭环管理,到2025年,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覆盖率达到100%

着重关注妇女儿童健康发展。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普及常见病防治知识,提高妇女儿童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强化对孕产妇和儿童的合理膳食指导,开展儿童营养性疾病的筛查,预防和控制贫血、营养不良、肥胖等营养性疾病。开展妇女精神卫生咨询和服务,重点做好妇女产后抑郁症预防、早期发现及干预。加强婴幼儿科学喂养,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提供科普宣教和咨询服务,引导合理饮食和运动,强化医体结合、医教结合,促进儿童健康生长。加强儿童眼及视力保健、口腔保健、生长发育及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和健康指导。做好儿童健康管理,按免疫规划进行预防接种,深化特殊儿童入学入园健康评估等工作。到2025年,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

三、扩容婴幼儿照护服务

完善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按照家庭为主、托育补充,政策引导、普惠优先,安全健康、科学规范,属地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建立健全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支持体系、服务供给体系和规范管理体系,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托育)普惠性服务供给。新建居住区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10个托位的标准,规划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及配套安全设施,与住宅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的,应在5年内通过购置、置换、租赁以及旧城改造等方式,按照每千人口不少于8个托位的标准,建设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

加强托育服务质量和覆盖范围。开展“1(示范性照护机构)+N(社区照护设施)模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依托社区综合体,增加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普惠优先、形式多样的社区托育服务。支持城市街区、道路、社区以及学校、医疗机构、公园、图书馆、绿地等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

建立托育综合监管体系。各镇(街道)应将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机构的管理纳入基层治理平台。区委政法委要将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纳入雪亮工程;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要设置出入口监控;公安部门要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和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侵害婴幼儿人身安全、虐童等违法犯罪行为。

第二节 学有优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理念,紧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努力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社会的工作思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推进教育内涵发展再突破,转型升级再超越,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满足多样化、社会化的教育需求。

一、创新推进五育并举

全面树立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动为本,重构五育并举特色课程体系,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监测体系、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培育一批具备五育并举理论素养和课程领导力的现代优秀校长、先进教师、典范学校,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促进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

推动学前资源扩容增量。构建以公办幼儿园为骨干、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以新增人口集中地区和城镇为重点,力争公办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5%以上。补齐农村地区的普惠性资源短板,每个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十四五期间拟(改扩)建设公办幼儿园8所,增加公办学位2300个。

建立办园行为监管机制。严格幼儿园准入管理,加强对教职工资质与配备标准、办园条件等方面的审核。强化对幼儿园的动态监管,落实民办园年度报告和年检制度。规范幼儿园办园行为,深入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行动,坚决克服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实施保教质量提升工程。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按规定配备玩教具材料和幼儿图书。实施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行动计划,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协同、有效衔接,科学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完善保教质量监测办法,重点监测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出台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分层次对学前教育发展质量、幼儿园办园质量和幼儿发展质量进行评价,引导幼儿园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落实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深化拓展学前教育研究共同体建设,统筹做好幼儿园的教学教研和业务指导。

三、大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健全协同育人机制。落实全市基本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建设、设施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标准与收入、生均经费等五项标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统领,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优化校点设置。坚持硬软件结合,大力实施义务教育,整合乡镇小规模初中校,将初中学校集中在交通便利的中心镇集中办学,进一步加大城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生住宿条件,达到寝室内有衣柜、书桌椅、冷热水、盥洗、厕所设备等生活设施设备。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新建游仙二中游仙三小,扩建五里路小学、朝阳学校、小枧小学等,全面化解城区义务教育大班额。

提升教育装备标准化水平。改造提升现有学校软硬件设施设备,推进校舍修建改造工程、基础设施配置改善工程、教学资源优化工程,充分发挥资金对改善教育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的重大作用。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和《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的要求,配齐配足各类设施设备、场地、功能教室,提升设施设备使用效率。

统筹协调好城乡教育资源,优化城乡校点布局。紧扣基础教育城挤、乡弱、村空问题的化解,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区管校聘机制,以镇(街道)学校布局调整为统揽,推进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镇(街道)教师队伍建设、镇(街道)教学质量提升,加紧加快重塑基础教育空间版图。到2025年,通过保留、整合、撤销、新建等方式,推进中小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完成全区学校布局调整,切实优化教育空间布局。

四、引导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

实施区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坚持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同步均衡、协调发展,积极提高高中教育质量。科学制定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规划和薄弱普高改造计划,加快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鼓励开元中学走艺术特色办学道路,依托上级高中综合改革资金和中央现代教育提升计划的投入,提升开元中学办学条件,推动开元中学内涵式、优质化、特色化发展,打造成四川省二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

实施多样特色发展协同计划。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引导学校明确发展定位、凝练办学特色、提升育人能力。加强学校体育、艺术、写作、科技创新等特色课程建设。鼓励普通高中积极参与四川省百所示范性普通高中、百所特色办学普通高中引领创建工程,探索发展综合高中、科技高中、人文高中等特色学校,确保区域内至少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办学普通高中。

实施规范办学行为治理计划。激发高中学校办学活力,推进依法治校,建立规范办学行为综合监管服务机制。深化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着力构建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监督有力的招生机制。加强课程教材建设管理。加强对校外培训、研学实践、竞赛活动等的综合治理和日常监管,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五、保障特殊教育优质全面发展

完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建立结合学前康复、义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于一体的办学模式。推进游仙区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全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7%以上。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建立政府财政为主、社会支持、全面覆盖的特殊教育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在特教学校就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保障入学,发展学前特殊教育,办好特殊教育学校附属幼儿园,扩大特教学校办学规模。建立游仙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招收5人以上残疾学生的普通学校建设资源教室,探索医教结合模式。落实国家特殊教育课程标准,鼓励研发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完善游仙区特殊教育体系,以游仙区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为契机,建立与游仙区内外大中专职业院校协作机制,共同开发适宜残疾人就业的特色专业,满足残疾人就业所需的专业。

增强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建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健全残疾儿童入学评估机制,完善教育安置办法,完善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专业人员的配备与合作,提高残疾学生评估鉴定、入学安置、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增强特殊教育教科研能力,推进教学资源建设和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差异教学和个别化教学,探索适合残疾学生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六、促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

统筹普通高中与中职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确保未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行动,增强职业学校吸引力,提升服务社会发展水平,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管理,强化技能培养,完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提升绵阳市游仙区职教品质。以大学城科技城建设为突破口,抢抓设立产学研一体化科教园区和实践基地的历史机遇,提升绵阳市游仙区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对外交流水平和协同创新能力。根据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优化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打造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汽车维修、模具制造、电商物流等专业,进一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职学生技能水平,积极支持游仙职业技术学校建设四川省级示范学校、示范专业,创建四川省四星级中职名学校、绵阳市中职名学校

推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积极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设备、场地、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支持校企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游仙一、二、三产业特色,制定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重点专业集群建设规划,推动职业院校围绕产业发展战略,面向市场调整专业布局,推行现代学徒制,支持职业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

、推进社会教育全面发展

深入推进构建全民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依托信息技术,利用多元化新型教育手段,以更新知识和提高素质为重点,促进各类知识资源开放共享,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家庭,推动构建惠及各类群体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社区老年教育、远程老年教育,推广终身教育券,建设网上老年开放大学,积极创造推动全日制学校教育资源向老年人开放共享。

提升终身学习指导。着力扩大职业导向的非学历教育规模,开展新市民和现代农民培训、青少年校外教育、老年教育、城乡社区教育等多元教育体系。健全终身学习制度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及时、足额拨付社区教育经费,省级标准化社区教育中心达标率达100%。发挥老年大学在社区教育中的龙头作用,整合终身教育学习资源。加强老年教育,推进养教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元教育需求。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好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师德养成教育体系。把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四个服务六个要等要求细化落实到师德教育全过程,深化师德师风问题治理,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查处力度。

提升师资队伍能力水平。坚决克服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等现象,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强化一线学生工作,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纳入教师考核。优化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构建高水平教师培训体系。结合教育事业阶段性需求,实施精英教师培养计划,针对性做好骨干教师、紧缺学科和薄弱学科教师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大骨干教师、名优教师表扬表彰力度,设立教师节表扬资金和教育奖励资金,开展好教师节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等评选表扬活动,给予名优教师适度补贴,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优秀教师在职称评选在政治荣誉、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大支撑。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长效联动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略高于公务员平均收入水平。进一步完善教师补充机制,根据游仙区教育事业发展实际,优先保证教育编制,科学使用编制,向教师队伍倾斜,每年通过公开招聘、结合特岗计划招聘、到部属师范院校考核招聘公费师范生、全日制研究生和引进优秀教师等方式,不断为游仙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推动教育信息化智慧化

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加快IPv6规模化部署应用,建成可控、可管、稳定高速的教育专网,稳步推进中小学智能化校园建设。

汇聚本地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教育资源融合平台,实现优质资源自适应精准推送。坚持公益属性原则,采取集中开发与面向社会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竞争提供、择优遴选的资源建设新机制。完善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政策激励机制,调动全教师参与资源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推进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

高质量发展在线教育。全面推进三个课堂的建设和应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建设集进修、培训、教研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线上平台,推行线上网络研修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模式,扩大普及范围,提升应用水平。建设游仙数字学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个性化的需求,构建教育均衡发展的数字化环境。

十、深化教育开放交流与合作

提升教育国际合作水平。支持高等学校加强与国(境)外院校在教育、教学、科研、联合实验室等国际合作方面的深层次交流与合作。支持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参与办学。支持职业院校借鉴和引进国际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办学模式和考核标准,推进国际化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鼓励高等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增进国际理解,拓展国际视野。鼓励中小学校与国(境)外学校建立友好学校关系,开展多渠道国际理解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师海外研修培训、出国(境)交流。

加强区域教育协同。建立健全区域教育合作发展机制。进一步深度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建立结对合作机制,共同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深化校企、院企合作,围绕中国科技城、环西南大学创新生态圈创新资源,聚焦长虹、京东方、万国半导体、清华紫光、九洲、攀长钢、光友薯业等重点龙头企业,在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共享招聘实习资源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促进院校创新资源与市场有效对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第三节 劳有应得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建立完善农民工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机制,强化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全面提升就业创业全过程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一、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促进工资性收入稳健增长。多途径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鼓励企业柔性用工,建立共享用工调节机制,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推广五金增收模式,鼓励农民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多种经营,积极发展民宿经济、林下经济,增加经营性收入来源。实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带动小农户发展工程,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基地、做加工、创品牌,发展休闲度假、民宿旅游等经营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收益。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组建混合所有制经济实体。

加强经济权益保障。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各项制度。完善投资入股、产权交易等制度,有效保护股权、债权、物权和知识产权等财产权益。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分配政策,推动专利、发明、专有技术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岗位分红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决定报酬制度,让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者得到应有的回报和激励,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农村集体产权确权和保护制度,分类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登记、保管、使用、处置制度和财务管理监督制度,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依法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二、优化就业服务保障机制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引导各方力量参与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就业与宏观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在促进就业创业中的职能,建立有效的、制度化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就业服务活动,形成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就业服务工作格局。积极推进游仙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的共建共享,探索区域就业协调发展机制,加强区域劳务合作。

扩展就业空间,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不断拓展新兴就业领域;推进新产品、新服务应用示范,加快产业化进程,持续释放吸纳就业潜力;催生更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家庭手工业等小微主体,提升经济品质,开发更多新型就业模式,扩展就业空间。加快打造商务服务新兴极核,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链条,发挥服务业就业蓄水池作用,持续增加服务业岗位供给。

三、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全覆盖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全过程的就业服务体系,搭建综合性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推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实习见习,强化就业技能培训实训,提升适应市场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围绕游仙区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鼓励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设立见习岗位。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转变就业观、择业观,加强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实现理性就业。建立统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平台,创新就业信息服务方式方法。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人才参与战略前沿领域研究,着力培养一批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改进技能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际效能,支持建设一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和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以乡村特色产业、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工程项目等为抓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和就业示范基地建设;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政策服务、技术培训和指导、项目辅导、品牌创建、产品营销等服务,鼓励和指导具备创新创业条件的农民成立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户、中小微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强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

统筹做好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建立就业援助、就业扶持资金管理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发挥各单位就业扶持资金效用,采取分类援助措施,将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结合,加强社会救助与就业联动。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向招录用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发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向从事灵活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措施,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开展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四、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劳动者全职业生涯周期的职业培训制度,健全以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以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为依托,以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要形式的培训体系。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互联网+”等模式,进一步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人才。

提高职业培训效果。做好战略性人力资源发展规划,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强游仙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训,实施技师培训项目,加大急需紧缺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力度。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城市学院和游仙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为龙头,大力开展各类职业培训,培训方式以订单和定向培训为主。探索职业教育培训券制度,方便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机构,鼓励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竞争发展。结合机械制造、家政服务、电子、数控等特色优势专业,着力打造游仙技工品牌。

加大重点群体培训力度。组织实施专项培训计划,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特定群体实行免费培训,使其成长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的高技能劳动者,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五、保护劳动者基本权益

健全劳动关系矛盾协调机制。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扩大集体合同覆盖面,提高集体合同质量,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最低工资和工资指导线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全面落实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对企业履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督查和分类指导,提高中小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完善劳动人事争议调处机制,推进调解仲裁机构建设。加强对劳动用工的动态监管,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落实劳动收入分配制度。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监督各类用人单位执行最低工资规定,完善落实工资集体协商、集体合同、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等宏观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价位信息体系,加强对重点群体薪酬分配的事前指引,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六、强化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持续完善劳动者创业环境。加快社区和行政村的基层就业平台建设,配备覆盖城乡的网络专线,逐步实现区、镇(街道)、场、村(社区)四级联网,将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下沉到场镇与社区,提高服务质量,打通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公共就业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提升电话咨询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推进app网页咨询服务健全咨询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拓展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为社会公众提供政策咨询、信息查询、信息公开、在线受理和投诉举报等服务。

着力强化创业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创业服务网络,建设区级指导中心或创业服务中心、街道创业服务平台、社区创业服务工作站,构建创业者半小时服务圈。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逐步建立和完善创业培训过程与结果评估体系,建好基层创业服务人员、创业培训师资、创业导师三支队伍。优化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梯级孵化体系,鼓励建设具有绵阳特色和行业引领作用的专业型孵化平台和示范点。

大力激发自主创业活力。积极面向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推广宣传孵化基地创业政策,完善各级创业孵化平台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以创业补贴资金吸引基地创建主体,吸引资本投入,朝着六有四显的目标努力:有组织领导、有政策宣传、有创业培训室,有政策咨询室,有档案管理室,有创业指导室。彰显规章制度,彰显扶持政策,彰显组织结构,彰显基地名称。完善孵化基地各种配套设施,提升孵化基地滚动孵化能力和入驻人员成功创业率,推动创客俱乐部、孵化器、电商谷等创新创业平台协同发展,形成创新驱动合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营造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推动就务平台向村和社区延伸,进一步完善镇(街道)(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区级就业服务机构、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社区和村级服务平台等,动态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零转移就业家庭。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就业质量和就业稳定,积极推动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来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推动与生活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旅游文化、电子商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等,形成放开搞、活就业扶持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健全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规范发展人力资源服务,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建设。

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就业创业一站式”“全城通办”“综合柜员制等服务模式,提升民众办事体验。通过公益性岗位等渠道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加快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培训。

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游仙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人力资源管理与服务信息网络,推进就业服务网络向乡镇、农村延伸。按照城乡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完善就业、创业、教育培训等方面公共服务政策和服务体系,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公平、有效的政策和服务支持。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

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施互联网+就业计划,完善就业信息服务制度,建立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搭建共享发布平台,健全区级就业信息资源库,建成服务网站、呼叫中心、新媒体终端、社会保障卡四位一体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络。开展就业信息分析利用,建立就业数据与宏观经济、行业经营等关联数据的比对分析方法,引导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完善公共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健全就业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有利于公平就业的制度环境。

八、强化失业预防与调控

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主动应对经济下行、产业结构调整、疫情影响带来的失业风险,健全人力资源供需调查、失业率调查、失业动态监测预警等统计与发布制度。强化与研究机构、市场分析机构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健全就业形势定期综合会商评估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监测企业人员变动情况及趋势,适时发布预警信息。

建立健全就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建立有关就业新形态、创业情况的统计监测指标,更加全面反映就业创业情况,完善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率调查制度,做好就业统计调查保障工作,建立就业统计调查数据质量核查机制,加强与社会保险等其他数据校核工作。

建立就业失业监测分析系统。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数据中心与监控指挥中心,加强人力社保信息系统整合,加快实现各层级、各渠道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开放人社数据并鼓励和推动各类市场主体,为市民提供公共增值服务。

第四节 病有良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建设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医疗卫生健康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推进健康绵阳建设,推动以治病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综合连续和经济有效的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服务。

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以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目标,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定位,落实政府办医职责,健全筹资和补偿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机制,完善考核指标和方式方法,推动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积极探索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建设功能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现代化医院。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并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健全医疗保障制度。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等慢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支付方式,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人头、按床日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并行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支付比例。

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各级医疗机构逐步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用药模式。规范开展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完善激励配套政策。完善短缺药品监测网络和信息直报制度,健全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分级应对体系。保障儿童等特殊人群用药。加强对传染病药品监测预警,推进传染病治疗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推进药品使用监测和药品临床综合评价体系建设。

二、提升医疗服务综合水平

加快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推动市级重点学科、专科上档升级,推动区人民医院按照推荐标准进一步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提升呼吸、儿科、麻醉、重症医学、心脑血管及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加强薄弱专科服务体系建设,规范精神病等重大疾病诊疗。全面推进院前医疗急救工作,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应对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工作,推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专项护理、安宁疗护等服务开展,推动护理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传帮带工作力度,提升所帮扶单位医疗服务能力。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医联体内不同级别、类别、举办主体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统筹负责区域内居民健康促进、疾病防控、疾病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社会支持性服务等全过程服务。引导三级医院逐步减少普通门诊,将预约诊疗、日间手术等服务模式常态化、制度化。强化医联体内优质专科资源对基层的倾斜力度,畅通双向转诊通道,逐步引导居民形成有序就医格局。

加快医体建设。构建以八区三中心为基本框架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新体系,在每个建制乡镇设置一所政府举办的镇卫生院。按照一院多址模式将新建制镇辖区原多家乡镇卫生院组建镇域多点型医体(以下简称医体)暨新建制镇卫生院,其中新建制镇人民政府驻地场镇的卫生院为医体总院,其余非建制镇卫生院为医体分院。总院重点向“以治疗救治为中心”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展,主要负责提供疾病诊治特别是辖区急诊急救和大病救治以及突发事件医疗处置和救援等。分院重点向“以健康服务为中心”的社区医院发展,主要负责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疾病管理,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等。优化整合村卫生室资源,鼓励建设联村卫生室,扩大一般诊疗服务和辐射范围。

促进医防融合。强化传染病分析研判,落实疫情处置措施,切实加强计划免疫基础工作,做好疫苗供应保障。深入开展预防接种质量提升行动,推进疫苗冷链物流系统及接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强慢病管理,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开展三减三健专项行动。规范实施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定期开展精神卫生流行病学调查,强化严重精神障碍综合管理,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广泛应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进全专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为重点,做实做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80%以上。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衔接,以高血压、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推进基层医防融合。完善和丰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有效发挥在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加强家庭医生团队建设,提档升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为签约居民提供综合、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全完善履约管理和考核激励机制,确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履约率达到市定要求。

加强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数据库,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应用服务的信息防护,持续提升标准化和成熟度水平。推动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集成信息平台建设,促进院内信息互通、业务协同。推进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远程医疗服务,积极构建上级检查、下级诊断、区域互认远程医疗模式。推进电子健康卡一卡(码)通建设,推动电子健康档案有序开放和公共卫生服务在线管理,加强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格局。加强医疗健康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5G、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与医疗健康融合,加快形成医疗健康新业态,持续完善医疗三监管平台功能,推进互联网+”多元化监管,提升行业治理能力。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丰富“5G+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推动健康服务融入生活,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健康管理服务、专业护理及康复服务,构建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在医疗健康服务中的应用,结合智能诊断、智能护理和智能养老等领域,重点发展符合临床专业要求的可穿戴设备和紧急救援设备设施。

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力度。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深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综合改革,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制度,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评选体系。建立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建立后备人才库,遴选培养一批首席专家、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加强儿科、精神科、老年医学、康复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通过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力度,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城乡每万名居民有 2-3 名合格的全科医生。鼓励医师到基层、医疗资源稀缺地区和其他有需求的医疗机构多点执业。

补齐医疗卫生短板。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强化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推进大型医疗机构高精尖优发展工程。支持儿童、妇产、肿瘤、精神、口腔、康复等专科医院建设。提升游仙区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服务能力

三、健全医疗综合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区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形成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聚焦大病不出区目标,进一步全面分析评估区级医院服务能力情况,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优化整合现有资金项目加强区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重点加强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科室以及紧缺专业临床专科建设,提升重大疾病诊疗和急诊急救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就诊率。

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持续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建设,鼓励创建社区医院。加强建制镇卫生院建设,不断提升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加强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建设。

强化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建立以区精神卫生机构为核心,综合医院精神科为辅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补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精神疾病社区康复机构为基础的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

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龙头,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协同网底,二级以上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为协同补充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疾控机构职能设置,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加快推进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提升常见传染病采样检测与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能力。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完善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合理布局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城市地区完善以区急救中心为主体,二级以上医院为支撑的城市院前医疗急救网络,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少于15分钟;农村地区建立区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服务半径10-20公里。构建统一的一体化院前医疗急救指挥调度信息化平台,积极探索建立120急救报警智能化系统,实现报警呼救、实时定位等急救功能,实现全区一网管理、一键急救。不断提高院前急救人员服务能力,确保满足服务要求。

五、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

积极推进主城区卫生监督执法机构整合建设,协调推进监督执法机构改革。推动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工作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合理配置镇(街道)、村(社区)监管协管力量。加强卫生执法队伍的建设,达到国、省、市规划标准。推进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试点,加强办公场所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能力培训,加快建成设置科学、功能完善,制度健全、管理规范,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规范化卫生监督机构。

六、加强重点人群疾病防治

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基层防治结合,完善和丰富电子健康档案服务内容,优化面向个人开放的服务渠道和交互方式,有效发挥在居民全流程健康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不低于82%2型糖尿病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不低于80%。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早期筛查干预为重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融合,完善癌症防治体系,加强癌症防治科普宣传,强化危险因素干预。到2025年,人群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不低于73%,高发地区重点癌种早诊率不低于55%,全区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低于44%

加大传染病防治力度。积极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的策略与措施,做好新冠肺炎等传染病防控,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加强儿童传染病和常见病防治,积极开展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工作;加强流感、手足口等急性传染病防控,做好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防控工作。巩固艾滋病防治体系,以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为重点,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环节,加强艾滋病源头控制,强化宣传干预、监测检测、抗病毒治疗,提升防治能力和防治效果。加强肺结核主动发现,将结核病筛查纳入重点人群体检项目,落实精准诊断和治疗管理,持续提升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持续推进狂犬病消除行动。到2025年,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2%以上;肺结核发病率控制在46/10万以下。

加大地方病防治力度。继续做好血吸虫病、疟疾等重点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持续巩固全血吸虫病消除达标和消除疟疾成果。加强重点地方病干预,做好现症地方病病人救治救助,巩固和保持碘缺乏病、大骨节病消除状态,巩固氟中毒病区控制成效。

加大职业病防治力度。提升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能力,提高职业健康检查服务质量,开展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卫健、人社、民政、医保、司法等部门配合,加强尘肺病的筛查、随访,巩固和深化尘肺病病人的健康帮扶工作,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依法开展法律援助。全面推进健康企业建设,实现重点行业领域健康企业创建区全覆盖。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与风险评估,职业病防治监测工作区覆盖率达到100%。加强职业病网络直报系统建设,职业病检查和诊断机构报告率达到100%。完成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区覆盖率达到90%。加强职业卫生、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控制,加强卫生防护工程应用性研究及推广工作。

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夯实接种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镇为单位达到90%以上。规范疫苗管理,加强免疫规划冷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到2025年,5岁以下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控制在0.5%以下。

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水平。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健全社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24小时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加大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到2025年,有效减缓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显著提升治疗率,实现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大于95%,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

七、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提升中医药医疗服务能力。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加强中医药名师、学科团队建设,在中医药流派传承、医疗、教育、科研等领域建立合作机制,推进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中医药重点研究室、重点学(专)科、中医专科联盟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发展中医药医疗服务,强化中医药的保护传承和普及发展。

健全重大疾病中医药防治和协作机制。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带动全中医药科研水平提升。

八、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持续提升公共卫生环境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营造干净整洁舒适的宜居环境。巩固石马、小枧、魏城、信义、新桥等卫生创建建设成果,持续推进卫生乡镇的创建,全面实现省级卫生镇全覆盖,积极争创国家卫生镇,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要达到15%。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为重点,实施健康细胞建设工程。通过开展卫生创建活动,不仅要优化人居环境,改善游仙形象,同时也要推动城乡同步发展,为推进游仙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卫生环境保障。

改善城乡公共卫生环境。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提高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完善公共卫生环境治理长效机制,整体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强化薄弱环节卫生管理,推进农贸市场合理布局和标准化建设。加强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利用。推行区域生活垃圾和污水统筹治理,建立完善农村村庄保洁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加快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推进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健全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建立病媒生物密度定期发布制度。逐步建立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状况评价。

构建健康教育网络。加快推进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建设,构建健康教育网络,建立健全以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企业等单位健康教育职能部门为延伸的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推进健康教育场所设施建设。

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健康科普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新媒体、村村响广播、坝坝电影等广泛宣传健康知识,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健康自我管理小组、社区健康讲堂等活动。

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全面实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引导群众养成三减三健、手卫生、个人防护等健康生活方式。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和合理膳食行动。倡导母乳喂养,强化控烟限酒,严禁向未成年人销售烟酒,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第五节 老有颐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进一步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

一、提升养老兜底保障能力

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人员应保尽保。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落实国家政策,积极做好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省级统收统支。积极促进有意愿、有经济能力的灵活就业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二、夯实基本健康养老服务基础

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养老服务和养老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提高供养型、护理型、临终关怀型等养老机构床位总量,发展面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样化养老服务。完善政府供养制度,对三无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养或分散供养的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不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健全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探索建立失能、失智老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推动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和养老护理补贴制度,对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人,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提供养老服务支持。加大农村养老服务投入,培育农村为老服务社会组织,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倡导医疗机构将养老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

加大养老设施建设投入。扎实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发展普惠养老机构,支持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发展。规划建设一批满足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服务高龄及失能失智老年人的功能型养老机构。改造提升一批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划分,结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加快构建“1+N”农村公办养老服务联合体,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推广“233”互助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建设农村特困失能、残疾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专业照护为主的区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到2025年,形成15分钟左右的养老服务圈,养老服务设施覆盖90%以上城市社区、80%以上乡镇和50%以上农村社区。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总数达到5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45,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养老健康服务覆盖所有居家老人。

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鼓励支持专业机构运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街道(乡镇)为单元有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实现日间照料和夜间监护服务社区全覆盖。加强对适老环境建设总体规划,推进公共设施和家庭适老化建设与改造,新建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和涉老设施场所无障碍化率达100%。大力发展养老产业和老年用品,不断丰富养老服务业态,促进老年消费市场的发展和繁荣。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扎实开展群众性老年文化活动和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丰富老年人群精神文化生活。推进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老年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人才培养。

三、强化基本养老服务能力

扩大优质养老服务供给。推进公办养老院综合改革,大力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等方式,鼓励开展连锁化经营。统筹整合康养资源,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覆盖城乡、综合连续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民办养老机构,重点发展一批日托型、疗养型养老机构。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推广老年公寓+养老服务”“物业服务+养老服务等模式,探索时间银行”“志愿型”“储蓄型等互助养老模式。加强异地养老机构互助合作,开展异地养老、候鸟式养老等服务。到2025年,实现至少培育和孵化1家具有专业水平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每千名老人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每百张养老机构床位配备1名社会工作者。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发展。贯彻落实《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解决老年人在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不便。大力实施互联网+养老行动,积极建设线上统一信息平台,线下丰富加盟组织,区、镇、村(社区)无缝衔接的智慧养老网络,积极打造智慧养老院智慧养老社区,鼓励养老服务机构投保养老服务机构责任险等险种,建立费随人走”“费随人给异地养老机制,推动老年健康养老产业创新发展。大力推广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通过养老服务专线、手机APP定制服务菜单,为居家老人提供线上线下服务。以数字技术赋能养老为导向,率先探索打造智慧养老院探索发展虚拟养老院。

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水平。强化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障和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按照全省统一标准,实施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精准为老年人提供福利服务。完善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逐步健全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体系。

第六节 住有宜居

加快构建政府保基本、市场保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积极落实重点人群住房保障。系统营造功能完善、精准高效的社区生活服务场景,全面实现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转变。

一、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加强基本住房保障。建立健全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实物配租与租赁补贴并举的公共租赁住房保障形式,研究政策性租赁住房的政策制度,分层次解决各类保障对象的住房困难问题。有序推进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房源筹集,持续加大中低收入家庭、在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等人群住房保障力度,完善公租房房源和保障对象两张清单,健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和保障对象进退审核监管机制。

持续提升保障性住房条件。加强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保障住宅用地需要,促进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满足合理自住需求,支持改善型住房需求,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优先在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公共事业完备、就业方便的区域建设保障性住房,积极推进在产业园区周边布局保障性住房项目,同步推进社区化改造,建设幸福邻里中心,加强托幼、教育、医疗、养老等设施布局建设,打造三生相宜的高品质现代社区。

推进保障性住房信息一体化建设。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政府治理,完善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障性住房房源清单。强化住房管理服务集成,积极打造保障性住房智能服务平台,突出公共租赁住房同城异地置换功能,加强住房保障信息公开。

二、促进居住品质有效提升

鼓励高品质居住小区建设。探索推进EODABO等片区开发模式,坚持新建住房与市政公用配套公服设施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设住房质量更加优良、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教育医疗更加完善、文化体育设施更加完备、人居环境更加舒适的宜居社区,提升物业服务水平。加大城镇新建保障性住房的绿色建筑标准强制执行力度,逐步提高城市新建住宅绿色建筑标准执行比例,逐步提高新建住宅成品住宅比例。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逐步提高保障性住房项目装配式比例。探索社会资本合作改造模式,引导广大业主使用维修资金改造小区人居环境以提高居住品质。

加速推进城镇棚户区改造。严格执行棚改范围和标准,注重改造时序,加大棚改项目的资金筹措力度,加大安置房源储备力度,完善安置房需求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实施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23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办发[2020]63号)文件精神,游仙区在十四五期间按照先易后难、统筹推进原则,分年度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计划,力争在十四五期末,完成2000年前建成的49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改造内容可分为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3类,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清单、标准。科学编制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规划和年度改造计划。养老、卫生、托育等有关方面涉及城镇老旧小区的各类设施增设或改造计划,以及专业经营单位的相关管线改造计划,各相关部门计划有效对接,同步推进实施。

三、持续推进农村危房改造

合理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将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低保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家庭纳入农村住房安全保障范围。保持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和农村住房救助政策的延续性,对农村低保边缘家庭给予住房安全保障政策支持。根据房屋危险等级、改造方式,科学制定分档分级补助资金标准。

因地制宜合理改造。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保障的主要方式为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予以适当补助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可纳入农村危房改造支持范围,根据房屋危险程度和农户改造意愿选择加固改造、拆除重建或选址新建等方式解决住房安全问题。鼓励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等方式,供自筹资金和投工投劳能力弱的特殊困难农户周转使用,解决其住房安全问题。鼓励村集体协助盘活农村闲置安全房屋,向符合条件的保障对象进行租赁或置换,避免农户因建房而返贫致贫。有机结合农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降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四、增强社区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政权与治理阵地建设。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强乡镇、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支持和鼓励建设一批社区综合体。健全区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发挥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级(社区)便民服务室(站)作用,推动政务服务工作重心下移。推动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健全区、镇、村三级组织机构,推进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村(社区)综治中心。优化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规范城镇四级”“农村三级服务管理体系,推进城镇、社区全覆盖。推进基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探索基层党建引领治理模式。构建党建引领+综合服务+综合保障+科技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框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共促发展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体系。加强城乡社区党组织建设,推动街道、社区、小区党建互联互动,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机制。以社区工作四张清单规范基层政府治理与社区自治的关系,培育发展社会企业新型主体。创新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组织形式和制度渠道,推进社区规划师、社工、专家学者等专业人才进社区,发展培育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形成多元参与的社区发展治理格局。

健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机制。实施五维并举、互融互促的发展策略,推动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与社会综合治理双线融合,健全城乡社区发展与治理一体化推进机制。完善城乡社区五态统筹推进机制,探索建立镇(街道)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持续推动城乡社区减负提能,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和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健全居民社区参与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供需对接机制,以网格融合升级打造新一代网格化管理体系,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1+3+N”矛盾纠纷协调联动化解机制,完善基层矛盾纠纷治理机制,实现精准治理。完善社区财政投入机制,激发社区自我造血功能。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优化社区商业网点、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业态配置,鼓励企业以连锁经营方式设立餐饮、超市、肉菜店、养老、洗染等大宗化社区服务网点。积极推进家政服务网络建设,鼓励依托大中型服务企业建设家政服务网络中心,提供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婴幼儿看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养老服务、病人看护、护理孕妇和产妇、家务管理、保姆等安全便利的家政服务。继续实施农贸市场提升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农贸市场网点布局。紧盯宅经济,大力发展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网订店送等数字生活新服务,推进智慧商圈”“智慧商街建设,着力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便民生活服务圈。

推动社工服务惠及全龄市民。结合四川省城乡社区治理试点建设,建立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各级社工促进中心、街道社工服务站、社区社工服务室,推动城乡社区有序开发专职社工岗位,搭建基层社会工作服务平台。以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为重点,实施一批社工服务示范项目、打造一批社会工作示范点,广泛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应广大市民社会服务需求,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

第七节 弱有众扶

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统筹城乡、覆盖全民、托底有力、更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着力健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残疾人救助和服务机制,逐步拓展保障范围,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一、完善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制度。继续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实现城乡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进一步扩大参保覆盖面,强化健全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健全长缴多得、多缴多得的基本养老保险激励机制,配合做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丧抚费制度。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促进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合理衔接,形成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保障体系。推进工伤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四川省工伤保险条例》,持续推进按项目参加工伤保险。探索建立适应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险保障办法,实现职业人群工伤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信息化建设,加强社保基金监管。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制度。统筹推进三医联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协调性。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乡一体化经办运行机制,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探索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杠杆作用,落实社保(医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继续做好社会保障卡省内、市内通用,支撑全国通用。加强区、镇(街道)、村(社区)医保服务平台标准化建设。建设互联网+智慧医保大数据系统和医疗保障服务综合信息化系统。

优化提升社会保障综合服务能力。加强社保经办机构建设,持续提升线下经办服务水平,强化服务意识,优化经办流程,稳步推进移动服务平台自助服务模式。积极推动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服务模式,持续做好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工作,拓展社会保障卡在交通出行、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等方面的应用。

二、提高社会兜底保障能力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兜底保障功能有效发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动基本生活救助与专项救助、临时救助有效衔接,推动实现居住地申请救助。落实最低生活保障、特困救助供养等基本生活救助制度,健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受灾人员等专项救助制度。制定、公布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临时救助政策措施,强化急难社会救助功能。完善区、镇、村三级衔接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建设社会救助信息大平台,提高精准救助水平。

三、提升专项社会事务服务水平

全面深化殡葬改革和管理。进一步提升基本殡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基本殡葬公共服务体系。实行惠民殡葬政策,保障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基本殡葬服务需求。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新风,加快推进游仙街道、石马镇、盐泉镇、忠兴镇、信义镇公益性公墓建设,满足城乡居民基本殡葬需求。

提升人口与家庭服务水平。推动户籍管理事务数字化、全国联网,建立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军嫂、亲子阅读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全社会建设好家庭、传播好家教、弘扬好家风。

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生育、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机会的权利。健全地方法规政策性别平等评估机制,完善促进妇女创业就业政策,积极培养和选树各行业优秀女性。进一步完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扩大妇女常见病检查覆盖范围,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精准实施贫困妇女四癌救助、城乡困难妇女儿童大病救助等。

健全儿童及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障体系。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强化对未成年人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的依法保障和社会责任,完善监测预防、强制报告、应急处置、评估帮扶、监护干预五位一体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严厉打击各种危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犯罪行为。严格少儿食品公共卫生的监管,加大对年满16周岁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力度。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强化儿童及未成年人服务能力。明确区级儿童福利工作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加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机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疗、心理危机干预以及精神障碍早期识别和诊断治疗等工作。加强儿童福利机构的布局建设,积极推进儿童之家儿童友好社区建设,加大儿童关爱保护力度。

加强法律救助和法律援助。均衡配置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全生命周期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法律援助机构全覆盖。加大对严重性侵、家庭暴力等案件的救助力度,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推动形成多层次、宽领域、全覆盖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和多元化纠纷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推进发展慈善事业,统筹政府救助主导与慈善救助参与,动员引导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服务。充分发挥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鼓励慈善组织、企业和个人依法开展募捐捐赠、志愿服务等各类公益慈善活动。规范慈善监管,加强对慈善公益组织的管理和慈善公益活动的监督引导,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营造全龄公益慈善氛围,推动社工服务、志愿服务惠及全龄市民。探索慈善+”跨界合作,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构建组织化、专业化、多元化现代慈善事业发展格局,加快城乡社区志愿服务站点建设。

四、推动残疾人服务事业发展

完善多层次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残疾人及家庭全部纳入低保,低收入家庭的重度残疾人全部按照单人户纳入低保,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纳入特困供养,优先对残疾人实施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康复、住房、临时救助和就业援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帮助残疾人加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

完善残疾人福利制度。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扩大受益面。加强康复和托养服务。继续实施残疾人精准康复行动,完善以社区康复为基础、康复机构为骨干、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体系,加快残疾人托养机构建设,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在街道、镇设立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活动室,加强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建设。

加大残疾人基本教育和就业保障。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完善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职融合、医教结合的残疾人教育体系,力争为残疾学生提供15年免费教育和各学段融合教育。落实扶持残疾人创业就业财政补贴奖励、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稳定集中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强化残疾人“双创”空间孵化功能,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依法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完善残疾人法律救助机制、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普及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文化知识,提高残疾人康复体育健身活动参与率。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环境改造。

第八节 优军优抚有保障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建立健全退役军人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

一、健全优抚安置体制机制

提高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水平。建立完善退役军人待遇与贡献相一致的优抚保障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各项优待安置政策,健全完善抚恤优待补助经费自然增长机制,逐步提高各类重点优抚对象的抚恤优待标准。将退役军人优先纳入救助、养老、医疗、康复、住房以及残疾人保障等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退役军人阳光安置机制。构建与国防现代化和军队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军人双退安置政策体系。大力促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实行培训、就业一体化服务,加大退役军人创业就业税收等优惠力度。鼓励退役军人参加高职扩招、接受学历再教育和职业教育,及时与就业部门对接,利用线上线下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定期组织专场招聘会,帮助退役士兵就业。

二、提升优抚保障能力

健全优抚安置服务体系。将优抚安置对象优先纳入救助、养老、医疗、康复、住房、残疾人保障、家属随迁安置、文化、交通、子女教育等服务体系。

提升优抚机构服务保障能力。探索建立优抚安置对象社会化服务平台,提升光荣院、优抚医院服务能力。着力保障军队伤病残军人移交地方医疗需求,改善优抚医院设施和设备条件,提升优抚医院医疗和护理水平。细化明确光荣院服务对象,重点保障集中供养人群,建立统筹平衡供需服务模式,提高床位利用率。推动优抚医院、军供保障中心建设。

三、规划建设褒扬纪念设施

规划建设烈士纪念设施。立足实际,统筹规划现有烈士纪念设施,以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为原则,做好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工作。

注重烈士纪念设施管理维护。组织实施提质改造工程,完善设施设备,加强服务能力。优化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方式,提升整体效能。建立烈士祭扫礼仪规范,完善祭扫制度,规范祭扫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教育拥军、法律拥军形成全民爱国拥军浓厚氛围。

第九节 公共文化体育有提升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构建城乡一体、区域均衡、人群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公众文明素质和身体素质。

一、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四川公共文化服务“五个全部、五个有效”目标任务,推动图书馆、文化馆通过国家评估定级,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通过省级标准评估定级,文化从业人员实现分级分类轮训。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有效优化、特色品牌有效培育、服务动能有效激发、数字能力有效拓展、队伍素质有效提升。坚持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与游仙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路,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公共文化场馆,新建“绵阳市游仙区文化艺术中心”。力争在2025年,游仙区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加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探索实施以社保卡(含电子社保卡)为载体的公共图书馆“一卡通”工程。完善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和数字化建设。以绵阳市与重庆市北碚区特色活动为平台,加强文艺演出、馆藏文献、展览讲座等交流融合。串联绵阳市与重庆市北碚区博物馆资源,推出“穿越城市的记忆,两地博物馆接力游”等活动。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品质升级。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进一步规范游仙区地方志工作,完成地方志书编纂工作,促进地方志的开发利用,发挥地方志记录历史、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发展的作用。加强地域特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融合创新。加强对碧水寺摩崖石刻、汉平阳府君阙、马鞍寺、鱼泉寺等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支持聋派指画、富乐糖画等非遗项目进校园、进景区、推动游仙特色非遗活态传承。深入挖掘红色历史,加强红色革命遗址、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与建设,打造历史文化游和红色教育基地。

二、全面提升广播影视服务水平

加强区、镇、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巩固广播村村响和电视户户通,推进广电5G网络覆盖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继续推进视听乡村工程建设,实现线上观看、网络视频学习等网络一站服务、一码获取。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文化机构挖掘特色资源,鼓励动漫、游戏、微电影(网络剧)等新型文化业态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研发具有游仙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文化供给,拓宽消费渠道,提升群众个性化消费水平。

三、全面提升新闻出版服务能力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与服务。促进版权登记和版权交易,打击侵权盗版,保护知识产权,整治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加强扫黄打非部署和推进,严格审查广告刊播内容,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环境,确保文化安全,形成依法有序的管理局面,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实施全民阅读工程、农家书屋进农家工程,持续倡导开展书香游仙全民阅读活动。推行馆店融合示范工程,推广你读书、我买单服务模式,继续加强农家(社区)书屋和城乡阅报栏(屏)、科普宣传栏(屏)以及人文社科知识普及走廊建设。统筹整合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文化共享工程、公共文化云等平台,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四、全面提升体育健身服务功能

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探索主体多元的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形式,因时因地因需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分层分类引导各类运动项目发展。定期组织区级综合性运动会、残疾人运动会、老年人运动会以及群众基础好、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的赛事活动,打造区域品牌特色的赛事活动,形成多元全民体育健身活动格局。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培养一批体育服务业企业做大做强,2025年规模以上体育服务业企业达到4家。

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加强城市绿道、步道骑行道、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场地设施建设,落实城市基础设施、新建居住区按标准配套建设群众健身设施,着力构建区、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开展全民健身促进行动,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进一步做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和低收费对外开放工作。

实施青少年体质促进计划。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实施青少年体育促进计划。健全体教融合工作机制,将青少年体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终身运动习惯。持续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和时尚体育项目为特色的一校多品进校园。建立完善覆盖小学-初中-高中全年龄段的“631”特色体育学校布局,以足球、篮球、排球23个传统或新兴项目试点建设高水平学校预备队,分期分批推进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设。

第十节 公共安全体系有安排

一、完善防灾救灾与应急体系

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评估调查、信息发布制度,完善减灾备灾、应急救灾、灾后生活救助和恢复重建、社会应急动员等工作体系。健全消防安全责任体系,开展重点场所和领域的消防安全治理。加快建立重要医用物资战略储备制度,完善城乡社区疫情防控网络化管理体系。分片区规划建设小型消防救援站。消防站按照配备原则配备1辆泡沫消防车、1辆小型水罐车,按照消防站等级招录专职消防员并配备基本防护装备,建设应急指挥场所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加强现代化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推进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着力解决应急救援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整体推进游仙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高水平建设一个区级应急抢险物资储备库、12个镇级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站、149个村级应急抢险物资储备点,建立覆盖全区镇、场、村、家庭的应急储备体系。鼓励家庭储备应急物资装备,2025年力争全区家庭户储备覆盖率达50%以上。

二、强化重大资源保障和战略备份

建立游仙救灾物资信息化平台,提升突发事件紧缺重要物资生产快速恢复能力。摸清应急物资产能底数,建立应急物资生产企业清单和产能清单。完善“区、片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物资储备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库、站、点”、应急避难场所、紧急避险点的规划建设。重点完善粮食和物资储备体系,打造集粮油应急预测、安全预警、实时统计、安全监测、储备粮油远程监控管理于一体的信息化网络系统,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保障合理比例的粮油、蔬菜本地化供应量。完善清洁能源设施布局,加快储备油库建设,保障城市未来能源需求。加强公众通信网络多路由、多节点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容灾备份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通讯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强化重大通信设施保障。

三、推进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建设

推进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综合风险防范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应急管理信息体系、基层应急管理保障体系、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推进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进一步完善区以及镇(街道)各级组织的灾害事故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编制,推动组建镇(街道)应急服务中心和综合性救援队伍,逐步实现基层应急管理有机制、有场所、有机构、有人员、有应急队伍、有任务清单、有应急文化消费新场景、有监督手段、有评价体系、有持续改进措施,做到综合风险清、隐患动态台账清、应急备灾资源要素清、群众防灾安全应急能力清。

四、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加强大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知识教育普及工作,开展安全知识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五进”宣传活动,建设一批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疏散逃生、应急避险演练。引导公众做好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和应急避险知识及技能家庭教育。


第五章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创新

聚焦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精准谋划工作重点方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引导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创新,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产品。

第一节 创新服务供给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推行政府购买、特许经营、合同委托、服务外包、土地出让协议配建等多种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合理利用政府补贴供给方和补贴需求方的调节手段,探索财政资金对非公立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的扶持,引导社会工作者提供专业服务,逐步扩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范围和规模。

积极发挥国有经济作用。鼓励和引导国有经济以兼并、收购、参股、合作、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服务发展。加大对承担公益类业务的国有资本支持,逐步扩大财政资金支持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发展的资金规模,重点支持国有经济从事非营利性或微利活动。落实国有经济参与公共服务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鼓励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建立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会公共服务的长效保障机制,完善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措施。大力发展公共服务非营利性组织,加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及能力建设。加快培育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推动志愿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优势互补、有机融合。完善慈善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机制。

第二节 夯实要素支撑

加强财力保障。围绕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加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统筹协调,注重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短期政策与长期政策的衔接配合,加强政策研究和储备,坚持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夯实政府主体责任,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财力需求。建立与经济发展和政府财力增长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体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探索以政府购买服务、后资助等为主的支持方式。强化人均公共服务支出的监督考核,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标准落实到位。

加强人才培养。不断完善引才引智机制,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探索创新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扩大公共服务从业人员规模。健全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职业培训和业务轮训,提高公共服务专业化水平。探索公办与非共办公共服务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共办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等给予支持。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人员工资待遇、技术等级评价、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养老、住房保障等激励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管理人才向农村和基层流动。大力发展慈善组织,广泛动员志愿服务组织与志愿者参与提供公共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

第三节 促进数字化发展

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汇聚贯通感知数据、政务数据、社会数据,全面提升民众信息获取便利性。统筹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开展未来社区标志性数字应用场景,率先提供数字生活、数字教育、数字交通、数字旅游、数字养老、数字健康等新服务跨部门协同应用,落地未来社区九大场景,形成数字社会城市基本功能单元系统。夯实数据资源基础,强化多场景应用,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平台,推出线上+线下基本公共服务地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智能化水平以及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增强定位服务人群、发现服务需求的灵敏性和有效性,实现从人找服务服务找人

加快政务信息化建设。整合集中政务数据资源,大力推进审批流程再造,深化民生领域场景应用,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建设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文化展示于一体的新市民服务中心,提供主动服务、协调帮办、异地代办、免费寄递、延时服务等便民措施,方便企业和市民进一扇门、办所有事。升级优化平台互动交流功能,实时掌握民生诉求,及时呼应人民群众期待。

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基本信息资源集中采集,推进各级各类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服务信息资讯共享互换。结合绵阳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以数据集中和共享为途径,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逐步形成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大平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融合共享。

第四节 推动服务下沉

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采取上下联动、纵横协调的方式,确保服务沉得下、立得住、推得开,提升服务能力、拓展服务领域,构筑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便利化政务服务模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城乡居民生活品质。

强化基层资源供给。加大对基层服务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优化服务产品供给机制,提高基层产品供给能力,集中人财物资源下沉,拓展社区公共服务管理职能,培养社区工作者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满意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优化基层服务审批。在整合基层行政审批和服务职责基础上,加强乡镇、街道社区综合服务机构与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综合便民服务作用。明确工作职责和业务流程,制定赋权清单,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多形式的组织实施培训,成熟一批、赋予一批,确保下放权利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


第六章 保障措施

十四五时期,游仙区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型、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发展方向,全面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区域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强化资源供给,科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第一节 促进公平共享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与当地户籍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加大对农村留守人员、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帮扶力度。

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健全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缩小基本公共服务的区域间水平差距。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加大游仙区内基本公共服务薄弱地区扶持力度,保障不同区域服务供给,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各类资金项目,推动城乡社区等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和共建共享,夯实基层服务能力。

强化资源保障

提升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投入保障,稳定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确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不降低。按照国家、省、市安排部署,合理明确游仙区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专业服务和管理人才培养规模。探索公立与非公立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合作机制,对非公立机构的人才培养、培训和进修给予支持。完善基层人员工资待遇、职称评定、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障等激励政策,提升基层人员能力。实施人才对口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贫困地区流动。推动基层公共服务队伍轮训。继续做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计划教师、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等工作。

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游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综合服务半径、服务人口、资源承载等因素,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筹布局,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建设用地。制定基本公共服务工程建设、设备配置、服务规范的标准体系,推动城乡、区域之间标准衔接。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行业的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强化行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推进实施评估

明确责任分工。本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游仙区有关部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抓紧制定行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相关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并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建立高层次综合协调机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跨域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问题。各行业主管部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均等化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并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进展情况。

建立评价制度。游仙区发展和改革局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牵头组织开展中期和终期评估,并向游仙区政府提交评估报告。相关部门开展本行业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监测评价,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积极开展基本公共服务社会满意度调查。鼓励多方参与评估,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

加强监督问责。完善基本公共服务问责机制,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纳入政府年度重点工作与考核范围。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预算公开机制,增强预算透明度。加强对建设工程和专项拨款使用绩效的审计、监管。建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质量追溯制度,对学校、医院、福利机构、保障性安居工程等建筑质量实行一把手终身负责制。自觉接受本级人大、政协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全程监管,推动信息公开。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