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2022-08-05 14:26文章来源: 魏城镇
字体:【    】 打印

中共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委员会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村(社区)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场镇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现将《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 -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委员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人民政府
2022年85

 

 

 

 

绵阳市游仙区魏城镇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 -2025年)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镇,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四川省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川委发〔2021〕19号)、《绵阳市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绵委发〔2022〕3号)、《绵阳市游仙区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 —2025 年)》绵游委发〔2022〕11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全民普法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绵阳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大局、与法治实践深度融合的工作原则,紧紧围绕服务“十四五”时期全经济社会发展,以使法治成为社会共识和基本准则为目标,以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重点,以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工作着力点,完善和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等普法责任制,促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二)主要目标
     2025 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民普法工作体系更加健全。公民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
    二、明确普法重点内容
    (一)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全民普法的首要政治任务,广泛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校培训的重点内容,纳入学校法治理论教学体系,通过多种形式,运用各类媒体和平台,发挥好各类基层普法阵地作用,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二)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在全社会深入持久开展宪法宣传教育活动,阐释好“中国之治”的制度基础,阐释好新时代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内涵和意义,阐释好宪法精神。加强国旗法、国歌法等宪法相关法的学习宣传。全面落实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宪法实施案例宣传。在青少年开学仪式、学生毕业仪式等活动中设置礼敬宪法环节,建设宪法宣传教育基地(村部、文化站、广场),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法治意识。确定每年12月为宪法宣传月,“12.4”所在的周为宪法宣传周,认真组织好“12·4”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及宪法宣传月活动,推动宪法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实现宪法宣传教育常态化。
    (三)深入学习宣传民法典。加强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聚焦民法典总则编和各分编需要把握好的核心要义和重点问题,阐释好民法典关于民事活动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基本原则,阐释好民法典关于坚持主体平等、保护财产权利、便利交易流转、维护人格尊严、促进家庭和谐、追究侵权责任等基本要求,阐释好民法典一系列新规定新概念新精神。推动各村(社区)、场镇单位、机关各部门工作人员带头学习宣传民法典,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组织开展民法典专项宣传活动,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
    (四)深入学习宣传与推动高质量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继续把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作为基础任务,大力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深度融入“三镇一中心”建设战略,大力宣传有关平等保护、公平竞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推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围绕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力宣传公共卫生安全、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公共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民族地区繁荣稳定。围绕社会文明进步,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等法律法规,加强平等观念教育,反对特权思想,防范和消除歧视行为。围绕维护网络空间秩序,大力宣传互联网领域法律法规。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森林草原防灭火、禁毒防艾、扫黑除恶、未成年人保护、根治欠薪、社会保障、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对“十四五”期间制定和修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

(五)深入学习宣传与社会治理现代化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适应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需要,大力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反分裂国家法、国防法、反恐怖主义法、生物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组织开展“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普法宣传活动,推动全社会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和风险防控能力。适应更高水平的平安游仙、平安魏城建设需要,继续加强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宣传教育,促进依法治和预防犯罪,积极宣传与民生相关的法规。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食品药品安全、扫黑除恶、毒品预防、社区管理服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防治家庭暴力、个人信息保护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依法保障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宁
    (六)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以党章、准则、条例等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同国家法律宣传的衔接协调。突出学习宣传党章,教育广大党员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尊崇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把学习掌握党内法规作为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列入党组织“三会一课”内容,纳入党员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开展“党建引领法治”专项活动,推进党内法规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
     三、实行公民终身法治教育,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一)加强国家工作人员法治教育。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领导干部学法清单,提高领导干部掌握履职应知应会的法律和党内法规能力。落实党委中心组
学法、重要会议会前学法、重大决策前专题学法等制度。健全领导干部年度述度,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履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评重要内容。坚持公务员、事业干部定期完成网络学习,定期组织机关干部开展法治学习,组织领导干部通过现场或网络旁听法庭庭审。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法考试。
    (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尊法守法习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计划,推进教师网络法治教育培训,5年内对辖区教师队伍开展法治教育。持续举办学生“学宪法讲宪法”、国家宪法日“宪法晨读”、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等活动。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学习宣传。进一步完善政府、司法机关、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
    (三)分类分层开展法治教育。加强村(社区)干部学法用法工作,开展村(社区)“两委”干部法治培训,提高村(社区)干部依法办事意识和依法治理能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促进依法诚信经营管理。加强对新闻工作者、自媒体从业者法治教育,将法治素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的重要内容,提高其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读社会问题、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把法治教育纳入农民夜校、劳务培训等重要内容,加强外出务工人员法治宣传和法律服务,广泛开展“送法下”活动。根据不同区域特点,面向妇女、残疾人、老年人等不同群体,分类开展精准普法,提高其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四)推动实践养成。把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与推进依法治理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把公民法治素养基本要求融入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融入文明创建、法治示范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从遵守交通规则、培养垃圾分类习惯、制止餐饮浪费等日常生活行为抓起,提高规则意识,让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养成守法习惯。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正义可期待、权利有保障、义务须履行,引导全社会树立权利与义务、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相统一的观念,纠正法不责众、滥用权利、讲“蛮”不讲法、遇事找关系等思想和行为。选树群众身边先进典型,评选“文明守法户”“法治明星”等,大力宣传表彰崇法向善、坚守法治的模范人物,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风尚。
    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一)推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把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场镇、村庄建设规划,在公共设施建设和公共空间利用时融入法治元素,推动法治文化与魏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在童话小镇、飞龙山等地重点打造一批法治文化阵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场所,推进法治文化设施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体规划建设。2025年,实现建成一个法治讲堂,每个村(社区)有一个法治文化宣传栏(长廊、书屋)。加快建设覆盖农村的法治文化阵地,探索建立村级法治文化阵地管理使用长效机制,依托法治文化阵地体系化、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实践活动,提高法治文化阵地使用率。积极组织开展各类法治宣传教育基地评选命名活动,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示范引领作用。

(二)推动法治文艺活动大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艺繁荣发展。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市场运作、企业运营、社会资助、百姓受惠”的法治文化建设新模式。加大法治文艺作品创作扶持力度,创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川剧、法治小品、法治歌曲、法治墙画等法治文艺作品。加大法治文化惠民力度,搭建公益性法治文化活动平台,深入开展“法治文艺进万家”、法书画展、法摄影展播等活动。在重大节庆日、法律法规实施日等时间节点,组织普法志愿者、
法治文艺团体深入基层,广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三)深入推进德法共建。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发挥法治在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中的作用。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律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融入全民守法环节,以法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水平,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创造良好人文环境。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建立健全对守法行为的正向激励和对违法行为的惩戒制度,把公民法治素养与诚信建设相衔接,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传承发展,汲取传承中华法系的优秀思想和理念,根据时代精神加以转化、普及和传承保护。

五、持续拓展“法律七进”,推进普法与法治有机融合

(一)深化拓展“法律进机关”,推进机关部门依法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持续开展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力争成功创建“省级法治政府建设。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重大行政决策中的作用,全面推行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合法性论证和审查。全面推行行政事项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实现执法单位全覆盖。

(二)深化“法律进乡村(社区)”,推进乡村(社区)依法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加强乡村(社区)依法治理,探索实行积分制,因地制宜推广村民评理说事点、社区“法律之家”等做法,打造基层普法和依法治理有效阵地。实施乡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充分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优化基层法律服务供给。加强基层“两委”干部学法用法,定期组织学习法律知识,系统提升“两委”干部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基层问题。推动我落实游仙区加强法治乡村建设实施意见等,充分发挥法治乡村建设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和推广“1+3+N”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和三色预警机制。开展面向家庭的普法主题实践活动,培育农村学法用法示范户,树立良好家风,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的规范化、动态化管理。将法治元素融入民公约、村规民约等社会规范中,健全充满活力的群众自治制度,引导村民在村党组织领导下依定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自治制度。
    (三)深化“法律进学校”,推进校园依法治理。推动学校健全依法治理制度体系,加强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切实提升依法办学、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落实“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制度,加强平安校园建设,深化学校及周边环境依法治理,加大中小学校门外交通违法整治力度,防范欺凌、性侵、猥亵、电信网络诈骗、非法传销、校园贷等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学校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校内安全管理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注重发挥基层调解组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团体在处理校内纠纷中的作用
    (四)推进“法律进企业”,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健全完善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落实公司律师和企业法律顾问制度。加强企业(单位)法治文化建设。完善企业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和法律审核制度。建立企业(单位)法治体检工作机制,防范化解企业生产经营法律风险。依法规范企业(单位)用工行为,保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依法调处劳动纠纷,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加强对网络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普法宣传,推动网络企业自觉履行主体责任,做到依法依规经营。持续深化行业依法治理,引导和支持各行业依法制定规约、章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依法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

(五)深化“法律进寺庙”,推进宗教场所依法治理。深入开展政策法律宣传进宗教团体、宗教场所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场所的监督管理,开展宗教领域非法活动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
    (六)深化“法律进网络”,推进网络依法治理。加强对网络企业管理和从业人员法治教育,推动网络企业自觉履行责任,做到依法依规经营。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培育符合互联网发展规律、体现公序良俗的网络伦理、网络规则。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提高网民法治意识,引导广大网民崇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

六、着力提高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拓展实时普法广度。

把普法融入执法、司法过程。落实执法、司法办案中开展普法的工作指引,加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相关法律规范的普法宣传。在执法司法过程中,加强对诉讼参与人、行政相对人、利害关系人以及社会公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宣讲,把普法贯穿于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实现案件办理的全员普法、全程普法。在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治审核制度中,加强普法宣传。

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务过程。律师、人民调解等法律服务工作者在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参与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处理时,主动开展普法教育和释法析理,引导当事人和社会公众依法维权、表达诉求。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确保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强化以案释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治度。结合社会热点、群众关切度高的案(事)件及时进行普法解读,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将法律条款通俗化、生活化、故事化,融入执法、调解等案件的释法过程。逐步建立健全“以案释法”的案例开发、合法性查、宣传风险评估等案例公开备案制度。建立“以案释”案例库,积极参与“游仙区十大法治案例”评选活动。

(二)提升智慧普法精度。利用普法新媒体资源,构建上下贯通、同频共振的立体普法矩阵。充分发挥 12348 四川法网、四川普法网等平台的作用,用好“法治四川行”普法平台、学法考法平台及区融媒体等平台,深化“一月一主题·法治周周行”活动。广泛组织开展不同领域群体的法治主题讲座、法律咨询、法律培训教育实践、法治文艺巡演等。同时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积极参与结合游仙历史文化特色,研发创作法治歌曲、法治小戏小品、法治书画、法治摄影等法治文化产品。
    (三)理顺精准普法机制,精准识别普法对象。按照属地管理、行业管理、分级管理原则,积极参与三级摸排网络建设工作科学分层分类建立重点普法对象数据库,努力做到“科学”与“精细化”分类并重,确保重点人群普法全覆盖。

七、加强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党委政府始终将普法工作纳入全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考核评价内容。村(社区)党组织负责人要严格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要求,党委将定期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
    (二)健全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工委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民普法工作体制机制,形成大普法工作格局。

(三)落实普法责任。强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完善政府机关普法责任清单制度,细化普法内容、普法责任、普法措施和普法标准。实行普法责任制联席会议制度,推行“谁执法谁普法”年度履职报告评议工作,建立健全情况通报和考核制度。

(四)强化保障支撑。发展和规范公益性普法组织,壮大普法讲师团和普法志愿者队伍,推动普法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总结推广全民普法的好经验好做法,借力“游仙区十大法治人物”“十大法治案例”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强化财政对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把普法工作经费列入本级预算,建立普法经费动态递增机制。

(五)加强评估检查。党委将对普法工作情况、工作绩效以及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效果开展综合评估,纳入村(社区)、机关部门考核重要内容。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履行普法责任制不到位的进行约谈,提出整改要求;对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