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梯次培育“镇园之宝”的建议

2024-04-18 15:15文章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绵阳市游仙区委员会机关
字体:【    】 打印

“镇园之宝”是年产值达50亿元以上,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产业带动力强的企业,是产业园区的核心和龙头。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创新实施“园区提质”“企业满园”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服务保障,着力推动企业入园满园,大力培育“镇园之宝”,不断推进产业集聚集群,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龙头企业较少。全区产值达5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仅东材科技1户、2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4户、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0户、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8户,亿元以下工业企业达80余户。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对辖区内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产业链不够完整,集群发展程度低,经济体量较小。

二、要素保障不够。一是资金难融。大部分民营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贷款和融资需求依然很大,因企业抵押物不足、信用不佳等,金融机构拒贷、抽贷、限贷缓解效果不明显,企业融资途径狭窄、融资额度不足,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受到制约。二是人才难留。成都、重庆等周边大城市对人才的虹吸效应突出,企业在引人、留人方面竞争优势不明显,人才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正博瑞科技因缺乏科研人员,导致新产品研发严重滞后;四川物科光学科技公司从2016年注册以来,工程技术人员、助理工程师累计离职率分别达10%、24%。三是成本难降。重点企业普遍因为本地缺乏上下游产业配套,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物流费用增加,材料价格上涨,导致企业成本增高,被迫转向外地发展,留住企业在绵发展困难。东材科技因绵阳本地缺乏配套企业,其原材料主要从我国中东部地区购买,其产品大多销往东部沿海地区,购销物流成本高居不下,挤压企业利润。

三、内生动力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缺乏自主研发、获取专利等支撑企业长足发展的动力,在技术改造、科研投入、新产品开发等领域投入较低,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2022年有科研投入的工业企业56户,科研投入共计3.61亿元,其中投入1000万以上的仅7户,占比12.5%。本地院所众多(九院、624、58所等),高端科技人才集聚,科研成果丰硕,近3年游仙专利授权4529件,有效发明专利2844件,完成以医用同位素、核医用回旋加速器、高功率激光器等为代表的转化项目54项,成果转化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城地位不匹配。

为此,建议:

一、做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一是重点培育优势企业。不断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基础、“两新”企业为导向的企业梯次结构,充分发掘升规增量,指导帮扶企业升规入统,精心打造“生态绿洲”;围绕“4+8+4”产业体系,紧扣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方向,遴选科技含量高、核心竞争力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动态优化重点企业梯次培优名录库,充实“镇园之宝”后备梯队,重点培育“参天大树”。畅通重点产业链专班实体化、常态化运行,完善服务培优企业联系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和跟踪问效,做实“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及时梳理企业诉求,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清单,实行“派单制”“发点球”,限期解决生产经营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多措并举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单项冠军。二是推动企业技术升级。对东材科技、雅化集团等高速成长企业,加大财政资金扶持产业项目招引孵化、技改扩能、资质认证力度,协调争取政策资金扶持,千方百计引导企业技改升级和数字化转型,对重大技改投资项目建议给予10—20%的设备采购费补贴,助力“硬科技”“好苗子”企业脱颖而出,发展壮大。探索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平台,做优孵化链,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与院所、高校合作,建立大中小企业联合创新机制,打造各类创新平台和研发联合体。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壮大“专精特新”队伍,延展产业链,融合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三是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对重点企业环评、安评以及通过技改提升环保安全水平给予适当补助。加大标准厂房、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现产业项目在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零”负担。规范并鼓励对产业项目通过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和弹性年期等方式供地,对租赁国有设施设备合理减、缓、免收租金,切实为企业降本减负。

二、整合资源拓展政策空间。一是创新融资方式。积极向银行、担保、基金等机构推荐培优企业,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融资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完善各类产权价值评估机制,发展企业应收账款、存货、股权、租赁权、知识产权、经营权等权利抵押质押,拓展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帮助企业获得信贷、担保基金、应急转贷资金等金融支持,积极指导帮助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二是强化人才保障。持续加强城市魅力提升和品牌塑造,统筹招引名优服务业企业,着力集聚差异化、特色化的人气商气,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更加宜居宜业宜研发创新的现代公园城市,引导人才在绵汇聚,为高质量推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生态空间。用好绵阳市“人才十条”及配套资金,继续实施“人才绿卡”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重点企业技术骨干在落户、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

三、畅通渠道助推产业配套。一是抓好存量扩张。进一步畅通和拓宽企业配套渠道,搭建园区合作交流平台,加强各园区间信息互通及常态化对接,分行业、分产业举办产销对接、产品推介等相关活动;依托中国科技城大数据中心,建立集政策宣传、供需发布、产品推介、企业交流、项目招引等助企功能于一体的高层级企业智慧服务云平台,支撑企业畅通信息、整合资源、合作共享、拓展业务、联合攻关。鼓励支持企业组建行业联盟,通过参股控股、兼并重组、协作联盟等方式做大做强,实行强强联合,带动产业集群发展。二是招引“镇园之宝”。按照“引育大龙头、培育大集群、发展大产业”的思路,围绕园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方向,紧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活跃地区,聚焦产品、产业、生态优化提升,创新方式、精准发力,引进一批投资金额大、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好项目,抢抓机遇走出国门招引外资,为经济增长蓄势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