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3-04-17 12:33文章来源: 游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政策解读:图解版>>>

游仙高新区管委会,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市区共管部门:

《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七届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17日

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二〇二三年四月


目  录

前  言

一、 游仙区质量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游仙区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二)游仙区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二、“十四五”时期游仙区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工作原则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发展目标

2.主要指标

三、“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聚焦质量发展动能,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二)聚焦质量发展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三)聚焦质量发展根本,夯实质量建设基础

(四)聚焦质量发展安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五)聚焦质量发展保障,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六)聚焦质量发展环境,提升质量共治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财政政策扶持

(三)严格工作考核

(四)注重社会各方参与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加快重点领域突破,保持游仙质量发展的科学性、先进性,结合我区实际情况,特编制《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质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增强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游仙产品、工程、服务、环境等“四大质量”进一步发展,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引领和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的质量时代。

《规划》在对质量发展现状、形势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区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发展目标,明确主要任务,提出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本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是我区“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规划,是未来5年我区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


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相关部署,依据《绵阳市“十四五”质量发展规划》和《绵阳市游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一、游仙区质量发展基础和机遇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游仙区质量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时期,游仙区认真贯彻落实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质量工作的部署,紧跟质量强市战略步伐,深刻认识质量的战略地位,坚定不移走质量强区发展道路,着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机制。全区质量工作协调机制不断完善,质量水平稳中有升,质量基础逐步夯实,质量环境日趋优化,企业质量主体意识逐步增强,质量安全有效保障,总体质量品牌建设成绩显著。

一是质量机制不断完善。区委、区政府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在落实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中,将质量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调整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区政府质量奖评审,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区目标绩效综合考评指标体系,质量工作组织坚强有力。印发《绵阳市游仙区关于持续深化质量提升行动深入推进质量品牌兴区战略工作方案》《游仙区质量强区工作要点》《游仙区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质量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游仙区连年在全市质量工作考核中位居前列。

二是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这一中心任务,以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产品质量稳步提升,全区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连年增长,抽检批次和种类不断增加。工程质量全面改善,贯彻执行国家建筑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和规范,深入开展工程质量提升行动,建设工程项目整体质量良好,工程项目监督覆盖率达100%。服务质量稳中向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71亿元、增长18.4%,服务业增加值227.29亿元、增长9%,组建支持重点服务业企业发展专班,培育入库规上服务业企业25户、总数达67户,限上商贸企业44户、总数达131户。环境质量不断优化,全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92%,城市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100%达标,市控断面水质优良率100%,水功能区劣∨类水质全面清零。政府服务更趋高效,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三是质量基础更加坚实。在全市首批试点建设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打造“一站式办理、零距离服务”的市场监管综合服务平台。截止2020年底,全区61家企业声明公开 478项标准,涵盖944种产品。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和试点企业5家,四川省版权示范单位1家,5家企业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高标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验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5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资源富集,拥有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高等院校4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科技水平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12月底,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68家,有效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249家,培育科技型企业升规入统9家,通过国家科技型企业评价81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4家,总数达51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2个,合同总金额7250.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125亿元。

四是质量品牌成效显著。深入实施质量品牌战略,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发展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全区注册商标达4889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获绵阳市政府质量奖或质量奖提名奖 4个,培育区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9个,“三品一标”达 135个,石马电梯“智”造特色小镇成功入选四川省特色小镇,是全市唯一的省级特色小镇。全区质量发展成绩获得认可,质量提升行动形成显著取得成效,在全省质量发展工作会上作为典型经验向全省推广。

(二)游仙区质量发展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从国际看,经济格局重塑对我国高质量产出赋予了新使命。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加快重塑和打造质量竞争新优势,美国力推“再工业化”、德国实施“工业4.0”、日本重振战略制造业、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等,全球质量发展格局正悄然发生着重大变化。再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产业体系受到剧烈冲击,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国际间以高质量产出为核心围绕标准、市场、资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成为了中国经济由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从国内看,新发展阶段要求以高标准开启质量发展新征程。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要素结构加快升级,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决策,必须立足国内大循环战略基点,把提升质量供给水平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新的“质量时代”正在加快形成,中国制造2025、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游仙新一轮跨越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全省看,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同带来新机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正式公布,四川省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中央推动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研究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干多支”战略,对内形成“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的战略部署,为四川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发挥成都都市圈辐射作用,发展都市圈卫星城,打造都市圈功能协作基地,支持绵阳建设中国(绵阳)科技城等重要决策为游仙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诸多宝贵机遇。

从全市看,质量提升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发展阶段下,绵阳市委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新征程,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十四五”期间,全市质量提升将面临着新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产业、产品、工程、环境和服务质量将得到大幅改善,全市质量提升工作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也由此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质量提升已然成为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从全区看,近年我区补短板、破瓶颈、聚合力、提效能的各项举措成效显著,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推进,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格局已经拉开,再创发展新奇迹的基础越来越厚实。但是,全区在质量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经济运行持续面临较大下行压力,部分中小微企业仍未走出经营困境;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经济培育不充分,公共服务质量不高、农村环境提升不快,生态保护建设任务艰巨,政府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不足等。

在此背景下,我区更应增强机遇意识,提高把握机遇的能力,乘势而上、化危为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扩大开放,谋求跨越式发展,确保在时代大潮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因此,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质量强市、强区的相关工作部署,是贯彻落实质量强国战略,推动游仙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十四五”时期游仙区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要论述以及对四川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践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绵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质量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游仙”目标定位,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高水平参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增强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推动产品、工程、服务、环境“四大质量”进一步发展,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迈向新的质量时代。

(二)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突出结果导向,把改善民生作为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为底线,致力于质量惠民,不断提高质量水平和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坚持以质取胜,创新发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全面提高各行业质量管理水平,推动科技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建设质量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促进先进质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形成游仙质量竞争力。

3.坚持突出重点,绿色发展。促进质量技术在低碳发展、清洁发展、循环发展和安全发展中的引用,支持绿色制造和清洁生产,支持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的发展,构建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游仙可持续发展能力。

4.坚持数字赋能,智化发展。着力提升质量治理现代化水平,将数字化融入企业质量管理、部门质量监管和社会质量共治。助力企业应用数字化质量管理技术,构建数字化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推进数字监管,提升质量治理有效性和精准度,满足“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中的质量新需求。

5.坚持社会共治,协同发展。坚持互惠共赢的开放战略,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质量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大质量工作格局,使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公众广泛融入大质量的建设工作之中,切实提高质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共享质量新成果,共筑质量新生态。

(三)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

1.发展目标

立足游仙区实际,今后五年我区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质量强区建设全面推进,供给质量水平显著提升,质量技术基础更加稳固,质量治理体系更趋成熟,质量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工程、服务和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加快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打造一批拥有国际国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培育一批品牌形象突出、质量水平一流、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企业和产业集群,开创游仙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主要指标

——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到2025年,我区上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综合合格率保持在全市前列,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力争拥有中国驰名商标总数有新的突破,全区累计有效发明专利突破3000件,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12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达到7000件;力争新增制定团体标准不少于5项,新增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不少于5项,新增专利技术转化先进标准不少于10项;新增各级政府质量奖5个以上;对特种设备采取日常检查和重点监管、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高风险源企业和重点设备监管覆盖率达100%,规模以上企业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占比超过95%,新增通过测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10家以上。实现全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产品质量水平整体跃升。

——工程质量稳步提高。到2025年,全区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其他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筑工程节能效率和工业化建造比重均连续提高,严格执行节能标准规定,新开工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按照建设程序报建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覆盖率达100%,引入设备管理机制;住宅工程100%实行分户验收和100%设置永久性标牌;争创获得省级的工程质量、安全奖项排名前列,申请并争取再获得5个或以上省级工程奖项。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工程质量水平全省领先。人民群众对工程质量,尤其是住宅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工程质量投诉率逐年下降。

——服务质量显著改善。到2025年,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顾客满意度明显提升。在信息技术、科创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等重点生产性服务领域,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旅游、文化体育、商贸、物流、邮政、养老、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继续深化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政务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在服务业企业中培育各级政府质量奖梯队;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2家以上。服务质量明显改善,顾客满意度明显提升,群众获得感显著提高。

——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到2025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比例保持稳定,相关指标控制在市下达目标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严格处理源头污水,水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5%;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较高水平,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土壤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违法案件、事件处理及时有效;城乡居民对环境质量满意度显著提高。

围绕“十四五”质量发展目标,主要从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设置11项核心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9项和约束性指标2项,具体见下表。

“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四大主要指标

内容

总体目标

具体指标

2025年

属性

产品质量

到2025年,产品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质量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全区产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

1.主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

98%

预期性

2.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

95%

预期性

3.重点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

95%

预期性

4.创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个)

1

预期性

工程质量

到2025年,工程质量水平全面提升,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先进水平,积极推进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工程质量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5大中型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

100%

预期性

6.在建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率(%)

100%

预期性

7. 交通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率(%)

100%

预期性

服务质量

到2025年,基本实现服务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服务质量水平和公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8.生活性服务业顾客满意度(%)

90%

预期性

环境质量

到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9.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1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100%

预期性

11.森林覆盖率(%)

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约束性

三、“十四五”时期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聚焦质量发展动能,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1.优化市场发展环境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全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按照“非禁即入”原则,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更好地增强企业的创造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快企业注销“一网”服务建设,解决企业注销难、退出难问题。瞄准国际、国内质量一流企业,选准树立质量标杆,用先进的标准对标卓越。鼓励参与制定团体标准、行业标准,引领新产品开发,增强质量竞争力。

2.提升质量创新能力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推动质量和标准提升,以质量和标准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计划,培育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在线管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服务,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

——强化技术研究创新。支持绵阳职业技术学院、绵阳城市学院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合作,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支持企业建立技术创新联盟,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聚焦游仙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激光技术应用、核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主导和优势产业链,充分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平台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通激光技术应用、核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重点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瓶颈”,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高科技产品。探索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试点,建立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协同服务的流程与机制,探索构建“互联网+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生态,为企业提供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质量基础设施综合服务。

——强化体系应用创新。抓好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以及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聚焦激光技术和航空与燃机产业发展,支持“中国(绵阳)科技城航空动力科技创新中心”和“绵阳科技城光子技术研究院”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大力推进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建设,有效利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科技创新资源,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体系,不断提高标准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实用性。推动共建绵阳科创谷,支持游仙高新区争创国防科工特色国家级开发区。

专栏1:质量创新能力提升

1.探索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全区标准、计量、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要素,探索在企业较为集中、质量需求较为旺盛的区域打造质量服务综合体,实现统一窗口办理,探索多机构的网上联合受理,开展“一站式”服务,为发挥质量基础设施的支撑引领作用奠定技术基础。

2.加快技术创新联盟培育。支持建设激光技术、核技术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续支持发展新型功能材料、物联网设备、智能电梯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到2025年,争取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5个。

3.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国家“863计划”强激光技术重点实验室、冲击波与爆轰物理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表面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抢抓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机遇,布局创建前沿领域、学科交叉融合领域重大创新平台。到2025年,力争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家,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品牌示范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

4.推进绵阳科创大市场建设。以政府引导、主管单位监管、第三方专业化机构托管运营,按照绩效考核的运营方案,实行“政府补贴+服务性收益+物业租赁”的运作模式,建设集展览展示、技术交易、资源共享、中介服务、科技金融、创业孵化、NQI服务和跑办代办八大功能于一体的绵阳科创大市场。为区内企业提供全面技术服务,并辐射至绵阳全市,建设成为全省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3.加强宏观质量研究

建立健全以产品合格率、质量指数、顾客满意指数等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统计指标体系,探索推动质量统计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加大对质量统计工作的研究力度,结合各行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定期评估分析全市产品、服务、工程和环境质量状况及质量竞争力水平,比较研究质量发展趋势;发挥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商会等单位的质量专业技术能力,为宏观质量研究、先进质量理论方法推广、品牌培育和价值评估、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

(二)聚焦质量发展重点,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1.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

——加快推动制造业质量提升。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制造强区,大力实施“制造升级”战略。注重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链长作用,大力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提升主导产业本地配套率。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加速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步伐,重点打造“3+3”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游仙区传统装备制造优势,建设以3D打印技术创新中心、中小企业云计算服务基地、大数据交易平台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应用中心、大数据中心和交易市场,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一批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工厂。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制造体系,打造一批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专栏2:制造业质量提升

1.实施品牌培育工程。由区政府组建企业品牌战略推进机构与全国品牌策划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和合作机制,适时引进外脑,帮助企业制定品牌规划。由分管领导作为“品牌牌长”,分别牵头挂钩一个产业,对接品牌升级中的痛点难题、政策支持。力争到2025年,培育10个国内领先品牌,建设50个省内知名品牌梯队资源库。

2.实施品牌人才工程。引导和鼓励企业建立首席品牌官制度,培养和引进品牌管理专门人才,为品牌高端化发展打造人才支撑。

3.实施品牌价值评价工程。定期邀请工业、技术、质检相关机构专家参加,对工业品牌开展“资产诊断”,发布“品牌健康指数”,打造游仙本土企业的标准,对标国际标准水平,选出一批有价值的游仙本土品牌,进行奖励扶持、重点宣传,帮助游仙工业品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4.树建品牌奖励行动。对首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质量奖、天府质量奖和市政府质量奖的企业(组织),首次获得省、国家“质量标杆”的企业进行奖励;对主导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资助;对首次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事业的单位给予奖励;对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认证,获中国、四川专利奖的,视情况给予奖励。

——加快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推进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游仙)建设,打造全国优质种源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西南地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通过“互联网+农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助农增收,助推游仙现代“都市型”农业全面发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45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 3.5万台套。保障 25万亩以上机电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0%。实施“互联网+农机”工程,搭建农机共享平台,整合农机资源,提高农机作业率。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要求,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强化农产品“两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

专栏3:农产品质量提升

1.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程。依托成渝地区农业科技成果转换基地 ,推进四川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游仙)建设,打造全国优质种源和农产品生产基地 、西南地区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平台 、四川省三产融合和精准扶贫先行区。

2.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拓宽农村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互联网”为农产品销售平台,构建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体系。依托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村邮站、快递网点、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发展农村电商末端网点 。重点促进农村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流通交易。

3.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计划。通过“互联网+农业”积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管理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助农增收,助推游仙现代“都市型”农业全面发展。

4.投入农业新基建的投入,为智慧农业打基础。完善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5G 等新技术,实现信息感知、定量决策、智能控制、精准投入和个性化服务5大功能的智慧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加大农业新基建的投入,5G网络的建设,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和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水平的提升。

5.现代农机装备建设。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 45 万千瓦,拥有各类农业机械 3.5万台套。保障 25万亩以上机电灌溉面积,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80%。农业物联网应用水平达到 75%以上。

6.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总部高地建设。在小枧镇建设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总部功能区 ,鼓励和支持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研究开发,加快农业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7.农产品加工企业转型提升培育。完善产品标准、方法标准、管理标准及相关技术操作规程等 。培育、发展20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新建9个精深加工厂,8个秸秆加工厂,2个有机肥加工厂。

8.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 ,依托7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布局14个初加工基地,建设气调库、通风库、冷藏库、冷冻库、烘干线、烘干窑、烘干房等,以及挑选整理、清洗烘干、冷藏保鲜、包装贴牌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 。

9.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按照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范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要求,围绕蔬菜种植园区和葡萄+青梅水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加快推动食品药品质量提升。强化食品药品安全建设,加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力度,强化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完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实行风险分级管理,强化标准制定与实施,建立健全监管和执法体系,严把产地环境、农业源头、粮食收储、加工流通、餐饮服务、进口出口等环节质量安全关,加强相关从业人员健康检查,提高全过程全链条监管能力。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制定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和食品安全监管事权清单,实施食品风险分级管理,加强学校及其周边、旅游景区、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监管以及网络订餐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建立药品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机制,深入推进药品安全治理行动,强化药品全生命周期监管和新生业态监管。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领域的检查核查,严厉打击药品领域制假售假、虚假广告、非法经营、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支持企业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进行药品研发生产,提高药品质量稳定性和可靠性。

专栏4:食品药品质量提升

1.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三年行动,逐步建立覆盖食品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库,探索构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加强监测数据的报送、归集、分析和研判。

2.加强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示范推广,实现企业信息化追溯体系和政府部门监管平台对接,做到信息互通互享。

3.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

4.完善药品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实施药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分类管理,以无菌药品、麻醉和精神药品、中药饮片等产品为重点,加强药品生产源头监管。

2.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水平

——严格建材质量管理。强化建材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监督抽查等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从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场检验、市场销售的全过程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加强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严把进场材料质量关口,建立完善材料采购、验收、检验、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杜绝不合格建材进入施工现场。

——推动绿色工程建设。全面执行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标准,提高绿色建材在建筑中应用比例,提升装配式建筑及部品部件的质量和安全性能,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和改造,推动绿色建筑集中规模化发展。强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规范绿色建筑设计、生产、施工和运行管理。实施绿色建筑(建材)统一标识制度,规范第三方检测、认证、评价行为,依法公开绿色建筑(建材)标识及相关信息。推广引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绿色工程科技含量,力争全省重点工程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引导绿色化产品和住房装配式装修纵深推进,抓好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创建,培育一批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建造基地。

——强化重点工程保障。全面落实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责任及建设单位首要负责制,建立健全信用评价和惩戒机制,推广应用先进建造设备、智能设备和工程建设专有技术、工法,强化全过程质量监管。坚决执行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建立明确的责任追溯体系,强化工程质量通病治理,推行住宅工程质量缺陷保险,确保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加大对保障性住房、棚改房,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的监督管理,开展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理行业乱点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工程建设领域乱点乱象整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工程质量激励机制、工程参建各方监督制约机制,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多层面的质量监督管理。鼓励施工企业建造精品工程、“百年工程”,争创国家、省级质量奖项,塑造品牌形象。

专栏5:工程质量提升

1.推广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全面推行建工程施工图 BIM 设计和审查,推广实行绿色建筑设计,将投资咨询、招标代理、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和项目管理等工程咨询服务进行整合集约,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服务业发展质量。

2.加快城镇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广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保护环境的适宜技术,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完善公共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强化建筑物所有权人、使用人、管理人管理责任。开展超低能耗建筑、近零能耗建筑示范,全市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65%标准,城镇新(改、扩)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3.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水平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工业设计、计量测试、标准研发、检验检测认证等技术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支持大中型制造业企业分离出非核心但具有比较优势的研究开发、工业设计、检验检测认证、第三方物流等服务功能,设立独立法人企业。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围绕先进制造企业共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推广、检验检测、产权交易、数据处理、人才培训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公共服务。围绕科技创新关键环节,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信息资源、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技术推广等公共研发服务模式和科技金融、科技咨询领域的第三方专业服务,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家政、商贸、旅游、住宿、餐饮、文体等生活服务领域,激活潜在服务消费需求。全面实施服务质量国家标准,加快建设标准化、品牌化生活服务质量体系,开展重点服务行业满意度统计监测,建立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开制度,提升服务质量水平。实施绵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提升行动,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推动景区由单一资源驱动向文化、创意、技术和资本综合驱动转变,实现精致化、品质化、集聚式发展。支持开展天府旅游名县、系列天府旅游品牌和乡村旅游重点村创建,加强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等标准化建设,遴选和公布一批旅游服务标杆,培育知名旅游服务品牌。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合理配置,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提升公共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竞争机制,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政府服务标准化、行政审批标准化、社会管理标准化建设步伐,打造更加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务,提高政府治理水平,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健全服务评价体系。开展服务业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探索建立生产性服务业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打造一批省内一流的生产性服务业品牌,创建一批全国领先的生产性服务业示范项目。开展生活性服务质量满意度提升活动,支持各行业协会开展服务企业星级评定工作,促进旅游住宿、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提质扩容。开展重点服务行业满意度统计监测,建立部门通报和社会公开制度,定期评估分析服务领域质量状况。鼓励企业公示服务质量标准,作出优质服务承诺,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信用水平。

专栏6:服务质量提升

1.加快发展以多式联运、城市配送、农产品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现代商贸物流园区、冷链配送物流园区、大型农产品物流园区、保税配送物流园区等重点流通载体建设,努力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格局。

2.深化旅游与文化、生态、城镇化、美丽乡村等领域的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镇、生态旅游景区、历史文化景区,建设一批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培育发展自驾房车营地、特色民宿、体育旅游、户外探险、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研学旅行、工业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新业态产品。

3.合理规划设置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敬老院利用现有资源,内部改扩建一批社区(乡镇)医养结合服务设施,重点为社区(乡镇)失能(含失智)老年人提供集中或居家医养结合服务。

4.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水平

着眼“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加快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根据游仙全域自然资源生态资源特征,构筑三山三水的生态安全格局。加强对城区“山、水、城”生态格局保护,加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生态廊道的生态隔离、水源涵养作用,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多样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利用市场、法律、标准等手段,促使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水平。

——完善环境风险监管。按照省三线一单编制成果,结合国土空间三区三线空间管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严格环境准入,控制不符合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的产业项目落入。探索建立若干个环境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和监测样地(带),协同提升环境生态系统结构监测、生物多样性监测和遥感验证能力。加快推动游仙生态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监测业务用房(实验室)建设,不断提升监测业务人员监测业务水平,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设备,保障相关监测工作顺利开展。

——加强节能减排力度。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加大工业污染源、污染排放、扬尘等治理力度,强化排污许可准入,严控化工、电镀、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新增产能,新、改、扩建项目要实行产能等量或减量替代,开展申领、核发、换发、撤销、吊销等信息网上动态公示,完善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管理,对与环境保护要求不相适应的高污染、高能耗的产品实行关、停、并、转、迁,建立严格的产业淘汰制度,确保大气质量持续好转。

——深化水污染整治。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要求,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大力治理黑臭水体,全面实施控源截污,强化排水口、管道和检查进的系统治理,重点加强涪江、芙蓉溪、魏城河河等水体的自然岸线、滩涂和滨水植被群落保护,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推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和改造,严格实施“雨污分流”,加快老旧小区截污入网、新建区域雨污分流等建设,形成独立的雨水、污水收纳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步伐,开展美丽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工作,完成市域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建设。

——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建立健全建筑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利用管理体系,构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标准体系, 制定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推动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机制,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回收网络,健全“户分类、村收集、镇清运、市处理”的四级运行体系,确保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全链条畅通。到2025年,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专栏7:环境质量提升

1.加快污水处理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游仙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现有乡镇级污水处理站进行必要的更新维护或提标升级。提高医疗污水处理能力,对全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技改升级,提升医疗污水有效处理率及达标率。结合城镇发展需求,补齐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短板,开展城市排水管网排查并建立台账,结合城市污水、雨水专项规划、老旧小区改造和道路改扩建等,有序推进城镇排水老旧破损管网改造修复,新建小枧片区市政管网,改建开元片区、芙蓉溪沿线(城区段)、沈家坝片区市政管网等,实施中心城区市政管网全覆盖,雨污分流,截污纳管。积极推进建制镇污水收集管网建设,鼓励制定“一厂(站)一措施”,加强支线管网和出户管的连接建设,提升污水收集效能。到2025年,游仙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建制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

2.深化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按照“取缔一批、合并一批、规范一批”的要求,有序推进涪江、芙蓉溪和魏城河等全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沿线入河排污口设置与整治,对现有入河排污口进行必要的合并与调整,对不再保留的排污口进行拆除封闭,污水集中入管网,有效规范和管控入河排污口。依托排污许可证信息,实施“水体-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线-污染源”全链条管理,强化源解析,追溯并落实治污责任。到2025年,完成主要河流沿线排污口排查,完成流域排污口监测网络建设,建成流域排污口信息管理系统。

3.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定点收集;建立垃圾运输系统,及时清运、密闭运输;对现有的垃圾压缩站中转站的设备和全区的收集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升级;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机制,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示范。深化涪江、芙蓉溪、魏城河三大主要河流流域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强化重点流域环境保护。

4.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安排专项资金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完善对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及落后产能企业的环境保护监督性监测制度。

(三)聚焦质量发展根本,夯实质量建设基础

1.推进标准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推进标准化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

——实施“标准化+制造业”行动。支持企业参与标准化试点示范活动,重点在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等领域推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在激光技术、核技术、航空与燃机等优势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带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

——实施“标准化+现代农业”行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在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性服务、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流通服务等探索建立标准体系。以精细农业、绿色农业为特色,加快新建一批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大力推广“标准化+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模式,对接省级优势特色千亿产业培育计划,推动建设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实施“标准化+服务”行动。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支持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等领域,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服务质量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支持获得质量奖励的服务业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深入推动品牌建设。紧密结合“十四五”经济转型升级,深入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在自主品牌培育、评价、宣传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围绕文化、创新、信誉等品牌形成要素,提升品牌内生发展能力。发挥龙头企业组织化、产业化优势,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联合体和企业品牌。鼓励企业申报创建“天府名品”质量品牌。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强“绵碚”质量品牌合作。深入推进商标品牌建设,鼓励企业以注册商标、名优产品为基础,深化实施从自主品牌到知名品牌的名牌发展战略,加快培树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深厚企业品牌。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平台主体作用,以消费者认可为目的,延伸品牌生命力,提高品牌影响力。

——着力打造游仙品牌。立足游仙发展定位,大力实施区域品牌发展战略,构建品牌标准化体系,加强品牌传播和品牌营销,提升游仙的城市形象和城市品牌影响。实施品牌集聚计划,加快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区域品牌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品牌“抱团式”“板块式”发展态势,加快培育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和附加值高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依托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开展服务品牌培育和塑造工作,树立行业标杆和服务典范,选择产业基础良好、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率先组织培育一批具有国内竞争力的游仙品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挖掘地理标志资源,鼓励企业申请使用专用标志,形成良好的地理标志品牌发展局面,阶梯式推进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

——健全品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运用专利、商标注册等方式,加大对各类品牌产品、品牌工程、品牌企业的保护力度,利用各种方式加大品牌应用推广。鼓励开展品牌价值评价,确立品牌无形资产的地位,提升品牌价值和效应。探索建立以消费者认可和市场竞争力为基础的品牌产生机制,有效指导企业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影响力。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假冒名优、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

3.强化科技支撑力度

——增强科技协同创新的驱动力。坚持以更强的创新促进更高的质量,不断增强驱动科技协同创新的制度、文化、平台和金融体系。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科研组织和管理模式、科技创新资源市场化配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科技领域“放管服”等改革,优化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和科技奖励制度。培育扶持科技服务机构和科技成果运营机构,提升在研发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方面的中介服务质量。加快建设游仙科创大市场市场监督创新服务平台,支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质量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一批重点突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质量创新基地。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发“五创”金融服务产品,切实发挥金融保障创新作用。

——推动质量导向创新体系建设。瞄准需求导向的质量创新,跟踪经济、技术及社会需求的早期变化,因地制宜,寻求促进绵阳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强化增值导向,突出系统管理,从技术创新到全过程创新,从单体创新到协同创新,从供给主导的创新到需求主导的创新,从生产创新到产业组织创新,科学配置产业链、整合供应链、重构价值链,打造质量效益导向的产业经济运行模式。前瞻谋划产业质量升级路径,组织实施消费品、战略性新兴产业质量提升工程,综合运用标准化研究、知识产权孵化、工业计量与智能化改造、新兴检测第三方评价、区域互认等手段,指导企业创新业务流程和价值创造模式,形成高质量新业态。

——强化军民两用科技协同创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围绕建设国防军工科研生产的重要基地,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和生产体系,加强科技协同创新示范,推进产业跨越式发展。依托在绵科研院所,集聚重大科技创新资源,参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面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整合资源要素,围绕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领域,推进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示范平台建设。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推动工业领域标准通用化,推进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探索“企业需求+科研院所研究”模式,促进创新主体围绕核技术、激光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科技协同攻关。聚焦核技术应用、新型功能材料、激光、智能装备制造等优势领域,加大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

4.推动知识产权保护

——建立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以知识产权保护站点建设为抓手,构建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结合人民调解、行业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形成“保调联动”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平台。

——切实加强维权援助。指导办理各类知识产权维权智力、资金申请援助案件,做好资金援助申报、补助工作;及时处理转接各类知识产权投诉举报案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探索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诉中委托调解;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专场,深入基层对园区企业进行维权指导。

专栏8:知识产权保护

1.健全知识产权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专家、律师积极参与的知识产权社会共治工作体系,完善社会力量介入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效率。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化、智能化基础的建设。探索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构建集司法、行政、社会机构、当事人参与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流程管理、信息交流等资源要素共享。

5.加大人才队伍建设

深入实施“富乐人才”计划,坚持质量人才培养和引进并重,加强质量领域的区域合作和人才交流,引进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技术和高端人才。鼓励企业和省内外高校、规模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开设质量人才培养与实践基地。加强质量研究机构和质量学科建设,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加快培育一批质量学科带头人和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实施质量人才培养工程,支持、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者、首席质量官、质量工程师、环境检测师、工程监理师等高层次质量人才,优先推荐高技能质量人才参评政府质量奖。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培训和一线工人的工艺规程和操作技能培训,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切实提高企、事业单位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

(四)聚焦质量发展安全,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树立风险防控意识,强化对风险的应对机制,不断创新质量监管手段,切实夯实质量安全发展的底线,加大制假治劣的打击力度,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1.筑牢质量安全底线

全面落实政府的总体责任、政府部门的监管责任、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行业监督的自律责任,切实增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处置能力。加强风险研判和监督抽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重点产品、重大设备、重点工程和服务项目的监管。围绕我区食品医药、机械装备、化工材料等重点产品开展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将服装鞋帽、家用电器燃气具、儿童用品等重点商品作为流通领域监管重点,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全面提升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水平。完善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预案,构建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严格缺陷产品召回、区域监管和责任追究。

2.创新质量监管手段

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监管模式。积极运用“双随机、一公开”手段,全面规范产品合格证,依法加强质量监管,为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完善生产许可、强制性产品认证、重大设备监理、进出口商品法定检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登记管理等重点领域监管,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管控制。逐步在高新区、产业园等功能区域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服务机构,实施“互联网+联合执法”监管新模式,建立缺陷产品召回行政监管和技术支撑体系,完善缺陷产品召回信息共享和部门协作机制,加大缺陷产品召回监管力度。

3.强化风险应对机制

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质量安全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风险应对机制,坚持和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研判、预警、检查和快速处置工作,努力消除质量安全风险。加强质量安全风险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舆情监控系统和风险预警公共服务平台,制定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切实提高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有利于消费者维权的质量安全多元救助机制,推动建立完善产品侵权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制度,引导企业、行业协会、保险公司和评估机构加强合作,有效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切实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

4.加大打假治劣力度

完善综合执法体制,落实执法责任,建立跨区域、跨领域和多部门执法联动协作互通机制,促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更好衔接,严厉查处质量违法行为。建立健全重大质量违法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加强新形势下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突出重点工业产品、重要消费品、涉学涉童产品、电子商务产品和食品相关产品等事中事后监管,针对存在重大质量安全隐患的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深入开展专项整治,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行业性质量安全问题。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集中打击和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和综合治理相结合、舆论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的打假治劣长效机制。

专栏9:质量安全监管

1.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全面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

2.加强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强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

3.完善监管网络,建立完善“三级机构、四级监管”格局,形成市、县、乡(镇)三级监管机构和市、县、乡(镇)、村四级监管网络,筑牢质量安全监管“网底”,实现监管全覆盖。

4.深入探索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梳理发布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

(五)聚焦质量发展保障,实施质量工程建设

大力实施“四大工程”建设,更好服务于游仙区高质量发展。

1.产品追溯工程

进一步推动农产品、食品、药品、危险品、特种设备等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动生产经营者建立健全追溯体系,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质量安全动态全程监管。探索建立追溯标准体系,制定追溯标准规范,统一数据采集指标、接口规范及编码规则。建立完善政府追溯数据统一共享交换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推进各类追溯信息互通共享。

2.对标提质工程

聚焦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分类分层次广泛开展质量对比提升活动。以国内外优秀企业为标杆,开展过程质量和管理绩效比对。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引领,开展标准水平对比,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建立标准化推动应用体系。建立和完善质量对比提升工作制度、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制定质量改进和赶超措施。深入开展“达标、对标、提标、创标”活动,鼓励和引领企业主动制定和实施先进标准,加快培育团体标准,全面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和监督制度,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

3.质量信用工程

健全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体系完整、责任明确、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质量信用体系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银行、商务、海关、税务、市场、农业、保险、统计等多部门质量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加大行政处罚等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发布质量红黑榜,将质量信息纳入市社会信用体系共享交换平台,对严重质量违法失信行为当事人实施联合惩戒,纳入企业法人、个人信用记录,让失信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鼓励发展质量信用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质量信用评价机构,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质量信用服务市场。

4.智慧信息工程

将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充分运用到质量监管领域,全面提升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监管能力,形成“大平台支撑、大网络互联、大数据赋能、大服务集成、大监管慧治”的新格局。加强数据资源的整合,重点加强对数据统计的统筹,打破数据各自为政,探索各业务口数据的互联互通,整合开发业务系统,提升整体办公效能。进一步推进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急、质量信用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实现数据自动录入、质量安全在线监测、违规违法网上报警、质量诚信全息留痕的质量治理信息化。

(六)聚焦质量发展环境,提升质量共治格局

1.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深入开展“质量月”“315”“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性质量活动,弘扬城市质量精神,宣传普及质量基础知识、质量法律法规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将质量意识转化为社会、广大企业及员工的行为准则,切实增强全社会质量素养,引导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引导企业筑牢“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发挥群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厚植工匠文化,崇尚精益求精。加强质量文化、道德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标杆的示范带动和引领作用,结合产业发展特色,广泛开展先进制造业质量走廊、现代农业质量走廊、旅游服务业质量走廊、工程质量走廊、生态环境质量走廊等创建活动,展示质量发展成果。

2.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质量安全消费常识,倡导科学理性、品质优先、节能环保的消费理念,营造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引导各类媒体客观发布质量信息,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普及运用报刊、电视、短视频、网络等媒体宣传渠道,通过专栏、专刊、专题等形式,广泛开展质量强区宣传,营造政府重视质量、企业追求质量、社会崇尚质量、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氛围。

3.推动质量社会共治

落实质量监督、质量责任、质量奖励、质量信用等质量法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合、企业主责、社会参与”的质量工作格局。推进质量信息公开,加强质量投诉处理制度建设,畅通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鼓励、支持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商会、协会、中介机构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质量状况第三方评价工作,引导行业自律,促进行业规范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对质量发展工作的领导,落实领导责任,充分发挥督导作用,结合实际科学统筹务求实效。区质量强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领导和协调推进全区质量发展工作,统筹全区质量发展工作的重大事项,督促全区各相关部门落实质量发展规划,对工作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督查和推进。各镇(街道)及有关部门将质量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中,切实保障质量发展工作必要的人员、经费投入,确保质量强区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稳步提升全区质量发展工作组织领导能力。

(二)加大财政政策扶持。根据区内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区内各种质量发展激励性政策和质量发展财政投入政策与机制,健全与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机制,在延续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保障区内质量提升、质量创新、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资金。持续完善专利、质量提升与经济发展等扶持政策。通过政策驱动,提升全区参与质量发展创新的热情,引导和激励全区各行各业加强质量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我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严格工作考核。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责分工,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好各项政策措施的组织实施、跟踪反馈、效果评估等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把各项任务细化分解落实。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阶段性工作目标及完成时限。实时跟踪工作进度,加强沟通,及时反馈工作推进的困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做好规划的解读,认真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正确引导社会预期,营造我区质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注重社会各方参与。将“推进质量全民共治”作为破除质量提升瓶颈的有效手段,注重社会各方参与。通过提高企业守法意识,强化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发挥社会组织桥梁纽带作用,加强新闻媒体质量宣传等方式,共同推动质量发展,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质量共治格局,营造“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浓厚氛围,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