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的通知

2023-04-17 10:41文章来源: 游仙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字体:【    】 打印

政策解读:图解版>>>

游仙高新区管委会,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各镇(街道)人民政府(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市区共管部门:

《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七届第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绵阳市游仙区人民政府

2023年4月17日

绵阳市游仙区“十四五”知识产权

保护和运用规划

二〇二三年四月

目  录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二、问题与挑战

三、面临形势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第三章 积极拓展,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新格局

一、知识产权对外开放新格局

二、知识产权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知识产权服务乡村振兴新格局

第四章 深化改革,提升知识产权现代化治理力

一、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

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规范体系

三、融入知识产权区域一体化建设

第五章 优化结构,打造知识产权创造新优势

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工程

二、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企梯次培育

三、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活力

四、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第六章 赋能产业,构建知识产权运用新体系

一、推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

三、加大知识产权投融资力度

四、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交易转化

第七章 协同推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一、确立知识产权“严保护”政策导向

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三、突破知识产权“快保护”关键环节

四、塑造知识产权“同保护”优越环境

第八章 数据护航,构建知识产权智治新基建

一、完善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

二、健全知识产权人才体系

三、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四、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

五、强化专利标准化支撑体系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统筹协调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运用效率

三、强化考核评估,落实政策反馈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四川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势见效的关键时期,是绵阳加快建设中国科技城、全力打造成渝副中心的重要五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对“十四五”时期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明确指出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等多种手段,从审查授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行业自律、公民诚信等环节完善保护体系,加强协同配合,构建大保护工作格局。游仙区深化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绵阳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和游仙区相关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区知识产权工作行动指南和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游仙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决策部署,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在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运用能力、管理体系、特色工作等方面下功夫、抓落实、促实效,全区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知识产权创造水平显著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产权创造模式逐步形成,累计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省知识产权优势培育、试点企业5家,省版权示范单位1家。全区新增授权专利6030件,有效发明专利1982件,居全市第一,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8件,有效注册商标达3434件,作品版权登记3500件,拥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东材科技获2017年度四川省专利奖三等奖,铜鑫铜业获第二十一届中国专利优秀奖和2019年度四川专利奖二等奖,兴事发门窗获2020年度四川专利奖创新创业奖。

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持续深化。2017年3月,游仙区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2021年1月,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组成联合验收组对游仙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建设工作进行现场验收,游仙区高分通过。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镇,区市场监管局、石马镇协同联动,以知识产权促进企业、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上争取知识产权特色小镇项目获批省级支持建设资金150万元。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能力切实增强。聚焦自动化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计划,对辖区200余家企业进行行业划分,确定新材料、大功率LED等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清单。建立和完善辖区企业知识产权数据库,深入企业开展专利导航和专利挖掘,帮扶科莱电梯、雅化集团专利转化等项目获得省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资助350万元,培育智能装备光纤激光器技术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1个。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按照“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的总体要求,持续推进“春雷行动”“铁拳”“蓝天”“剑网”等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公安、市场监管、新闻出版、文广旅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加强跨地区执法协作,强化系统内部条线协作配合,上下联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执法效能,严格开展专利、商标等行政执法专项行动,查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6件。

知识产权管理服务逐步优化。引进各类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2家,区内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知识产权运营等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托管、贯标辅导、诉讼及非诉业务等各种服务,专利机构专利代理量占全区总量的91.96%。设立4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依托省、市、区三级知识产权平台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拓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和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全区企业和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累计达9400余万元。

知识产权文化氛围不断浓厚。构建政府、公众与市场主体的互动机制及平台,形成政府鼓励、市场主体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良好知识产权氛围。努力办好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周等大型宣传活动,开展知识产权专题宣传活动18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万余份。常态化开展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系列活动,厚植知识产权“沃土”,开展各类知识产权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企业2600余人次,全社会特别是创新主体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不断提高。

二、问题与挑战

知识产权参与市场资源配置的属性还不凸显。游仙区知识产权虽然在数量上已达到一定规模,但高价值知识产权仍然不足,企业通过知识产权形成竞争优势,参与国际国内市场资源分配的案例还不多。

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新阶段使命要求还有差距。游仙区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执法人员专业执法水平仍有待提高,针对当前新技术条件下的知识产权侵权易发、多发现象缺乏有效应对能力。

知识产权服务供给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游仙区知识产权服务业高速发展,但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偏少,服务机构的整体规模和服务供给能力与国内大城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对高素质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吸引力有待提升。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层面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

心要素。游仙区必须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发展大势,聚焦重大战略需求,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重要支撑。

从国家层面看,我国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社会大局稳定,中国知识产权工作正在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要求我们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和进入新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发,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工作,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支撑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四川层面看,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 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使命。绵阳作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的 重要组成,是四川省建设国家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的“主引擎”。游仙区要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积极参与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园区,创造更多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努力建成引领地区崛起的科技创新支点和创新网络的重要链接。

从绵阳层面看,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势必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布局地,成为国家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绵阳工作,专门对绵阳科技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市委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深化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建设、争创中国(绵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我们知识产权促进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此背景下,游仙区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不断深化知识产权领域创新改革,着力推动重点产业关键领域高价值知识产权产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和技术双供给作用,服务于国家战略实施和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绵阳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知识产权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化系统集成,坚持整体智治、唯实惟先,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努力把游仙知识产权工作打造成“重要窗口”标志性成果。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统筹协调。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聚焦新形势下制约我区知识产权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障碍,系统谋划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先行区战略体系,针对性地谋划重大政策举措,实现战略规划、具体政策的有效衔接,坚持整体智治,强化数字化支撑,形成反映时代特征、符合游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

——坚持质量为要,效益优先。坚持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导向,鼓励更多政策、资源向高价值知识产权倾斜;科学制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实现重点领域高价值知识产权倍增,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

——坚持综合治理,严格保护。坚持严格保护、统筹协调、重点突破,不断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跨部门联动执法运行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和手段,强化知识产权风险意识和预警机制,逐步完善相关标准及规范,促进保护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游仙特色,协调发展。立足我区区域发展优势,以知识产权要素资源整合和精准匹配为主线,着力提升知识产权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匹配水平,支撑游仙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速特色、优势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高质量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为遵循,在厘清当前游仙知识产权发展现状,查找工作中存在问题短板的基础上,围绕保护最严、创造最活、生态最优的目标,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持续完善游仙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工作体系,充分提升各类主体参与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综合运用政策、行政、经济、技术、社会治理手段强化保护,着力形成政策完备、运行顺畅、运转高效、各方参与的县域知识产权保护新局面。力争到“十四五”末,大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抢占新科技、新业态、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让知识产权真正成为游仙经济转型发展的最大激励,成为游仙创新引领的最新动能。到2025年,游仙围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推进集成改革试点任务,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效果、管理水平、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体系建设更加完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引领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二)具体目标

——提升现代化知识产权治理能力。以《游仙区知识产权发展“十四五”规划》为纲领,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政府引导、多元参与的一站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以综合化制度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治理能力,有力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区建设。到2025年,形成知识产权集群化、规模化、科学化快速发展,社会多主体共治的新格局。

——打造高质量知识产权供给结构。突出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主线,秉持“量质齐升、质量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知识产权激励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高价值专利培育联合推进机制,加强游仙知识产权布局谋划,超前布局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专利,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实现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的大幅提升。到2025年,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

——构建高标准知识产权运用体系。充分展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发挥资本市场价值实现加速器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健全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体系,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运营体系。

——实现高强度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体系建设,统筹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推动我区知识产权协同大保护机制更加顺畅,完善司法与行政保护相结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法律援助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维权援助机制,从而提供更高质量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实现互利共赢,共同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到2025年,引领型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知识产权保护满意度明显提升。

——提供高效能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提升知识产权整体智治水平,构建重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大数据库,强化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加大高端、国际化人才招引政策支持力度,推进企事业单位贯彻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健全知识产权支撑服务体系。到2025年,知识产权竞争优势明显上升,知识产权与产业、科技、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

专栏1   游仙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核心预期性指标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①

12

预期性

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件)

1982

3000

预期性

有效注册商标量(件)

3434

7000

预期性

年度作品著作权登记量(件)

500

800

预期性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家)

3

6

预期性

省级知识产权普及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家)

1

预期性

省版权示范单位(家)

1

3

预期性

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量(家)②

5

10

预期性

商标品牌指导站(个)

1

预期性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

78

82

预期性

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案件结案率(%)

97

97

预期性

注:①“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每万人口本国居民拥有的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符合下列任一条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发明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中国专利奖的发明专利。

②知识产权贯标是指企业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GB/T29490—2013)。


第三章 积极拓展,构建知识产权发展新格局

一、知识产权对外开放新格局

加强知识产权对外交流合作。抢抓“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机遇,积极拓展与国内城市间知识产权协作与交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经验。推动完善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合理利用WIPO服务体系渠道,加强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广泛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合作项目。支持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业务,为企业“走出去”战略保驾护航。

专栏2   建设知识产权跨区域协同机制

积极与全国各地签署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实现知识产权执法互助、监管互动、信息互通、经验互鉴、优势互补,建立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合作机制,开展区域性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品牌培育和宣传推介交流合作。

二、知识产权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挥绵阳科技城在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建设, 加快构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高地,参与共建西部科学城。加强与成渝地区科研院所、高校、公司研发中心合作,建立研发需求互通平台,联合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贯彻落实《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进一步落实《深化绵阳北碚知识产权工作推进市场监管一体化发展合作协议》,强化区域协同,共同服务和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

专栏3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示范区

遵循“创新聚活力、搭建新平台、联结知产融、赋能新经济”的原则,支持游仙区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知识产权大数据运营生态体系,搭建游仙区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依托游仙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游仙科创谷、芙蓉溪大学科技园,面向成渝地区乃至西南地区提供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促进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依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云平台,搭建服务成渝地区的军民融合知识产权线上运营平台和线下服务体系。

三、知识产权服务乡村振兴新格局

推动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紧扣省委省政府现代农业“10+3”、市委市政府“6+10”、区委区政府“七个聚焦”农业产业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强育种技术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绿色、优质、专用的农作物新品种 100余个,助力农民实现增收。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鼓励商标注册,加强地理标志培育,打响“仙特米”“鸿腾菜”“嘉源梨”“八品肉”“润沁春葡萄”“川仙鱼”等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的“仙”字号知名农业品牌,重点发展“木龙观胡萝卜”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川富农夫腊肉”“守心谷稻鱼共生米”“洛水百乐红心猕猴桃”等优质农产品,加大“三国冬枣”“浩东粮油”“经科羊肚菌”等游仙造特色农产品的持续发展,瞄准出口创汇,建设“丛生国春芦笋”“鸿腾精品榨菜”和“华欧橄榄油”等农业先行军。加快推进石马镇知识产权强镇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和布局,助力小镇产业创新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四川省天府质量奖、市政府质量奖,打造农业知名品牌。引导涉农出口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积极构建海外商标品牌战略布局。重视梓绵《皮影戏》、魏城镇《川剧脸谱》《东乡饼子》、太平乡《太平唢呐队》等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整理工作。

专栏4   设立涉农专利转化对接工程

搭建高校、科研机构、服务机构与涉农企业之间快捷、有效的沟通平台,加强对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促成涉农专利与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转化,建立农业专属资本平台,为涉农企业提供挂牌展示、股权托管、知识产权服务、上市辅导等综合金融服务,构建知识产权助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


第四章 深化改革,提升知识产权现代化治理力

一、深化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

深入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全链条,建立健全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建立部门常态化合作机制,推进优化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门类的综合管理机制。高水平推进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深化商标注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便利化改革,按照“标准化、全链条、一站式”的要求,简化工作流程,提高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效能。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提升知识产权监管的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强化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区域联动,建立知识产权专业执法队伍。

专栏5   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工程

通过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集成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服务事项,贯通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推进知识产权“一件事”“一张网”办理。

1.建设游仙区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贯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等全链条,融合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地理标志、商业秘密、著作权等全门类事项,囊括申请、登记、确权、授权、缴费、无效、终止、政策资助等全周期服务。

2.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次数、减时间、减费用”,推行“一套材料、一次告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让知识产权数据在网上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实现知识产权网上办事“最多跑一次”“零见面”。

3.以数字化引领撬动知识产权各领域改革。聚焦知识产权重点领域,迭代升级重要场景,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等多跨协同机制,推动各级各类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节点、网点服务向游仙区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综合服务平台集成,打破条块分割、条线孤立的碎片化模式,再造政府后台流程和公共服务方式,推进知识产权治理变革。

二、完善知识产权政策规范体系

全面贯彻省、市知识产权政策法规。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川渝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绵阳市“十四五”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重要政策。统筹优化全区各部门涉及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等环节激励政策,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能运用的政策导向。促进区知识产权部门与财政、科技、金融、农业、人社等相关部门间的政策协同,强化政策衔接,联合出台系列政策举措,建立知识产权政策的动态评估和调整机制。

专栏6   建立游仙区知识产权政策规划体系

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国内甚至国际视野谋划和推动知识产权改革,从上到下进行知识产权政策衔接,形成有利于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高效能运用的政策导向。

三、融入知识产权区域一体化建设

大力推进游仙知识产权“走出去”。实施知识产权“走出去”战略,持续提升游仙制造标准和商标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知识产权创新发展翼重要成员。深度融入成渝绵金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维权执法一体化、信用建设一体化,主动对接成渝绵金三角地区知识产权保护、跨区域协作平台,打造成渝绵金三角高科技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大孵化器”。

专栏7   探索成渝绵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模式

依托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交易功能和大数据服务功能、成都市数字版权综合服务平台版权信息查询和渠道分发功能,加强成渝绵知识产权服务联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交易的金融基础设施功能作用。加快建设成渝绵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积极推动成渝绵同城化知识产权交易、融资服务、运营服务等工作,促进绵阳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快速发展。


第五章 优化结构,打造知识产权创造新优势

一、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提质增量工程

强化高质量发展保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政策,优化知识产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据关联,开展对知识产权运用相关指标的主动监测,加大知识产权指标在政府奖励、人才评价、创新能力评估等评先评优中的比重,突出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激励导向。在制定产业规划、科技立项、研究开发、成果验收、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中,要完善知识产权政策的融入和衔接机制,着力发挥知识产权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同作用,以有效促进高质量、高价值知识产权产出的提升。进一步落实《绵阳市专利商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科技创新法治协同 共建共享一体化公共法律服务平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强化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育。围绕游仙区“3+3+N”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依托“激光技术、核医疗、航空动力、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以高价值知识产权创造、国省级知识产权奖项等关键要素为发力点,实施一批高价值专利培育项目,打通高价值专利布局、高效益成果转化、高层级标准制定全链条。建立知识产权大数据、创造、布局和工业设计、产品研发同步推进的政策机制、管理机制,推进知识产权法务、商务与技术研发的融合。鼓励企业、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集中力量加大对“卡脖子”“牵鼻子”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打造一批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强化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认定与保护。鼓励市场主体通过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等途径申请注册国际商标,加强商标国际布局。积极参与中国国际商标品牌节、“惠民购物全川行动”等活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名企名品出川开展产品推介活动。加强软件产品研发指导,深化产学研用合作,以应用为牵引,推动关键软件核心技术创新突破。充分发掘全区版权资源,培育精品版权,提高版权登记数量和质量,加强优秀版权展示推广。支持科研单位和种业企业等育种机构积极申报植物新品种权。扶持有条件的镇村深度挖掘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地理标志产品,整合“产品、品牌、基地、展览、文化、旅游”全要素,打造系列地理标志或区域公用品牌。充分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体系建设,深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深入发掘“非遗+”新赋能,持续发挥“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互联网”等领域的优势,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非遗保护工作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专栏8   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

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联动的知识产权高价值创造体系,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管理和闭环管理。

1.实施知识产权质量提升行动,通过调整资助方向、资助额度等手段,引导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实施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中心,推进科技规划与知识产权事务协同。

2.鼓励和支持企业全面强化激光技术、核医疗、航空动力、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综合布局工作,加快网络直播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精品版权。

3.加强地理标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对“木龙观胡萝卜”“川富农夫腊肉”“守心谷稻鱼共生米”“洛水百乐红心猕猴桃”的帮扶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镇村深度挖掘和培育地理标志产品,加大“三国冬枣”“浩东粮油”“经科羊肚菌”等游仙造特色农产品的持续发展,到2025年,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实现新突破。做好梓绵《皮影戏》、魏城镇《川剧脸谱》《东乡饼子》、太平乡《太平唢呐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持续引导支持创新主体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推进贯彻企业、高校、科研组织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打通相关国家级科研院所3家、高等院校4所,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与游仙企业产学研合作相关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渠道。

5.支持企业实施积极的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策略,通过 PCT 等途径加快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建成一批具备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参与全球竞争的旗舰型企业,到2025年,海外授权发明专利、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取得新突破。

二、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企梯次培育

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与产业融合。加强知识产权领军企业的培育力度,将企业知识产权作为重要指标纳入领军企业的评价体系,引导领军型企业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培育更多高价值核心专利和知名品牌,核医疗健康产业园、激光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九洲光电、中久大光、中广核技、先通医药等项目积极入驻。深入开展专利导航工程,聚集游仙数字经济和六大产业集群,开展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支持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相关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围绕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绘制产业高价值专利地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前瞻性、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高价值专利组合。

试点建设科创板知识产权加速器。培育一批科创型上市企业,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三大支柱产业和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三大特色产业,加快推进激光和核技术应用产业基地等特色产业园区,科学设计产业矩阵,不断提升游仙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加深“科技创新示范区”“东部交通新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公园城市典范”四张“名片”。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创造评价激励力度,探索建立经营业绩、知识产权和创新并重的企业评价模式,将知识产权纳入企业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加快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到2025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达到6家。加大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帮扶力度。实施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援助计划,开展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集中托管,组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定期开展企业上门服务活动,强化知识产权联系、指导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建设,规范开展知识产权贯标工作,提升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到2025年,知识产权贯标企业数量达到10家。以共建专利池、形成知识产权联盟等形式,强化大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融合发展。

专栏9   科创板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建设工程

建立科创板拟上市企业名录库,并在企业集中的产业集聚区、园区建立科创板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

1.统筹引进中介辅导机构,提前开展知识产权及法务、财务等规范和服务工作。

2.对接配置知识产权快速预审、优先审查资源。

3.提供知识产权预警、专利导航等公共服务,建立专题知识产权大数据库,为企业选择重点研发方向、合理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提供服务。

4.引导风险基金加强对种子期、初创期的高价值知识产权企业的投资;支持商业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开展信用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

5.开通知识产权保护直通车,为企业提供法律维权、法律咨询等服务,扫清其上市潜在的法律障碍。

推动知识产权军民双向转化。协同国家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科技城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建立知识产权军民双向转化信息发布机制,探索知识产权民参军、军转民的有效路径。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国防科研单位建立院地知识产权工作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搭建军民双向转化发展桥梁,组织军民双向转化信息发布和对接活动,持续建设科莱电梯、雅化集团、东材科技、四川海格等20余家军民融合规模以上企业深入发展,并且推动一批转化项目就近落地实施。鼓励国防专利持有单位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培育一批国防知识产权骨干企业,推动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

专栏10   军民融合技术转移平台

军民融合平台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为指导,以推动军民深度融合为总目标,以打造“知识产权技术成果交易转化+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支撑”的新型国家级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公共服务平台为建设宗旨,助推形成以知识产权运用为主线的公共服务和专业化服务生态环境,提升知识产权资源对产业运行决策和产业发展格局的影响力,构建开放、多元、共生的基于知识产权运营服务的创新生态系统。

军民融合平台以国家知识产权行政主管部门已有信息资源为基础,按照“政府搭台、多方参与、市场机制、政策引导、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原则,通过信息资源的全面汇聚、整合与利用,建立知识产权与军民融合的桥梁,打通专利技术与产业实现间的壁垒,打造立足绵阳、服务西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 ,国内一流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成果的集聚中心、交易中心和运营服务中心。

三、释放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活力

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收益分配机制。强化高校、科研机构高质量创造动能,支持高等院校、企业、科研院所推进国有知识产权归属和权益分配机制改革试点,探索形成赋权形式、成果评价、收益分配等方面制度。探索建立成果转化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内容的创新绩效评价机制和奖酬制度,形成可在全省复制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支持高校院所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贯彻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规范。支持高校院所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原始创新、关键前沿技术创新成果获取知识产权,加快培育一批高价值专利组合。促进产学研合作攻关,共同创造高水平知识产权。支持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到产业集聚区设立专业分院、分所,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促进公共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扩散,形成更多与市场对接的知识产权。

专栏11   支持设立跨高校院所的省市级中试研发平台

支持设立跨高校院所的省级中试研发平台。支持现有中试研发机构升级改造,建立跨高校院所的省市级新型中试研发平台,赋予其中试项目立项权、技术路线制定权、攻关任务分解权、承担单位决定权、资金分配权,探索“先中试、后孵化”模式。组织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优势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明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等的中试放大、技术熟化、工程化配套成果转化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比较优势的创新示范区和重点产业集群。中试研发资金由政府支持、企业参与、成果完成人和转化人分担。省市级财政资金形成的知识产权以成本价优先转让给成果完成人和转化人。对新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平台,给予财政资金支持。

四、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深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改革。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依托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中心,在科创谷、芙蓉溪大学科技园、石马镇知识产权特色小镇等设置分中心、工作站,构建覆盖全区各镇街道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络,为加快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探索设置集知识产权保护和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机构,进一步整合商标品牌指导站、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等服务载体,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申报、注册、咨询、转让、司法等综合服务的管理体制。积极构建版权登记指导工作站,打造运营维权一站式全链条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服务数量和能力提升,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管理,引导专利代理机构贯彻专利代理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将代理质量作为审批知识产权资助奖励的综合评判指标。

专栏12   知识产权服务业品牌能力提升工程

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引进和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机构和咨询服务机构,强化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支撑。

1.积极培育或引入更多高端知识产权服务运营机构,全方位、全覆盖重点产业、集群产业,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化建设,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为企业开展信息查询、预警、专题分析、代理、展示交易、评估、投融资、维权援助、托管、贯标、培训等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

2.组建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盟,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建立服务机构星级评价机制,促进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公开透明,引导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3.加强区域内外知识产权交流合作,推进知识产权服务资源跨区域共享流动,通过精细化分工、联合服务攻关等方式大力提升游仙区知识产权服务高地辐射功能。


第六章 赋能产业,构建知识产权运用新体系

一、推动知识产权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企业全面强化知识产权综合布局。加快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相关产业领域的知识产权综合布局工作,引导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与游仙产学研合作,打通相关知识产权转化实施渠道。鼓励先进材料与九院三所、激光技术运用与九院八所十所、核医疗技术与九院二所、航空动力技术与624院、智能装备制造与58所等研发院所探索完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利益分享机制。进一步推进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工作,建立以产业数据、知识产权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专利导航机制,增强企业知识产权综合布局和有效运用能力。指导建立六大产业集群的知识产权侵权监控和风险应对机制,主动采取知识产权联合布局、防御性知识产权收购、知识产权许可谈判和启动专利权无效程序等多种形式,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知识产权纠纷与争端,增强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保障产业发展安全。积极开展专利融入标准试点工作,培育标准必要专利。做好“游仙造”“仙”字号区域品牌推广应用,探索地理标志与专利、商标等多类型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机制。

专栏13   开展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建设

按照 “ 3+3+N ” 总体架构,建设游仙区知识产权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基地,推进关键环节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强化核心重点技术保护,着力优化以知识产权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安全性,大幅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即紧盯游仙区的三大主导产业,成立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包括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三个产业赋能中心。

“3”即发展游仙区的三大新兴产业,成立知识产权产业赋能中心,包括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三个产业赋能中心。

“N”即以产业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为核心搭建 N 个知识产权功能,包括知识产权资源导向功能、专利导航助推产业发展功能、产业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功能、高价值专利培育功能、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功能等。

二、推进知识产权示范区建设

培育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完善地理标志运用促进体系,试点发展“标志-产品-品牌-产业”发展路径,推动地理标志与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对“木龙观胡萝卜”“洛水百乐红心猕猴桃”等农产品扶持力度,整合“产品、品牌、基地、展览、文化、旅游”全要素,打造游仙特色农产品系列区域公用品牌,通过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等技术手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相关产业的阶梯化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引导企业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内部管理制度,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专栏14   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

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坚持目标引领、因地制宜、择优遴选、动态管理,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品质服务,建设一批示范区,探索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动在重点地区初步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带动引领我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整体提升。

三、加大知识产权投融资力度

深入调研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积极组织开展知识产权银企对接会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对接活动,放宽银行对企业知识产权融资质押准入机制。积极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模式和服务创新。鼓励设立产业知识产权投资基金,发展天使风险投资,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支持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探索,促进初创企业、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实现。鼓励地方设立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知识产权质押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推广知识产权保险业务。推动在知识产权质押基础上配套“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管理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管理和工具供给。

专栏15   构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方式,设立县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分散融资风险,引导支持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开展多元化商业模式,丰富知识产权投融资产品,促进“知贷通”等知识产权融资产品扩大融资规模。优化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效,加大市场推广,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盘活知识产权存量资产,将其“知产”变“资本”,助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四、促进知识产权成果交易转化

大力推进游仙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成果运营平台建设。探索建立绵阳市和游仙区成果转化平台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类产业和创新创业基金的引导作用,持续加大对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重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转化运用的扶持与倾斜力度。积极引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入驻游仙。探索建设产业化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吸引社会和高校相关专利以及技术团队,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专利池,促进相关产业优化升级。

专栏16   重点产业高价值知识产权运用工程

围绕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产业,实施一批专利产业化项目,助推高价值知识产权转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筛选出专利优质企业,由职能部门、服务机构等组成服务小组,对重点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帮扶,按照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的原则,着力解决企业品牌培育、专利申请、创新成果转化运用等问题,破解知识产权转化难点堵点。

1.积极推动本地化特色云平台加强在云计算及大数据服务领域的专利布局。鼓励工业企业与软件企业深化合作,强化嵌入式软件开发,重点开发一批工业APP,积极申报软件著作权。

2.以“创业+版权”“版权+产品”为特色,重点围绕六大产业,打造一批精品版权,有力推动创意产业化、高端化发展,增强游仙创意设计品牌效应。


第七章 协同推进,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新高地

一、确立知识产权“严保护”政策导向

强化知识产权法制保障。贯彻落实《民法典》中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落实《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科技进步法》等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法规。深入研究游仙区知识产权保护的短板和弱项,对标国内先进地区做法, 结合游仙区域特色制定实施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指导、规范性文件。

健全假冒行为打击力度。加大源头侵权、重复侵权、恶意侵权和规模侵权行为的赔偿力度。加大对危害健康和安全的假冒行为打击力度。强化诉源治理,打击虚假诉讼、恶意诉讼,遏制滥用知识产权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健全知识产权刑事司法保护协调机制,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严格缓刑适用条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强化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群体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加大文化市场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重点推进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的规范整治,严肃查处侵权盗版和进出口侵权假冒行为。建立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失信“黑名单”,将存在重复侵权、拒不执行行政裁决决定或行政处罚决定、存在非正常申请行为及违法违规从事专利代理者列入“黑名单”。结合实际需要,可定期面向社会公布知识产权失信“黑名单”,并对失信企业或个人进行联合惩戒。严厉打击各种套取专利申请、知识产权贯标等政府补贴奖励、占用公共创新资源的牟利行为。

专栏17   修订游仙区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

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根据国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游仙区实际,修订游仙区专利保护和促进条例,明确专利保护工作相关制度建设,分别从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治理三个方面明确知识产权保护具体工作。

专栏18   建设知识产权犯罪大数据情报中心

积极整合各类数据、信息资源,研发知识产权犯罪大数据情报侦查实战平台,加强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知识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运用,实现知识产权侵权的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研判分析、保全网上证据、获取电子物证等功能,提升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侵权鉴定、损害评估、精准打击能力。

二、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

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机制。健全重大案件联合查办和移交机制,完善案件移送要求和证据标准,顺畅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全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强化专利、商标、商业秘密等领域联合执法,加强驰名商标、老字号、植物新品种保护。加大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查处力度,着力构建“事前积极预防、事中有效补救、事后合力维权、企业自我完善发展”的商业秘密保护机制。积极协助市局开展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行政裁决和调解工作,精准对接维权需求、增强维权意识、优化维权服务。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仲裁、调解机构培育建设,探索完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引进培育知识产权鉴定评估机构,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志愿者制度。积极联动省市资源,组建游仙区知识产权专家库。

健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强化“行刑衔接”和“府院联动”,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与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工作协调,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统一,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投诉受理机制,发挥12315投诉举报平台的作用,拓宽部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投诉举报渠道,拓宽案件线索来源,为创新主体提供便捷的投诉举报服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建设,制定知识产权行政保护规范指南,提高办案效率,减小维权成本,促进执法案件信息及时公开,有力遏制侵权假冒行为。

专栏19   争取设立游仙知识产权法院

积极争取设立游仙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法院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通过繁简分流、简案快审、繁案精审,推进全流程的网上办案,为法官办案和当事人诉讼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实现对知识产权的高效保护。深化知识产权审判改革。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作用,积极探索运用在线调解等信息化手段,加大一审知识产权案件多元化解力度,引导当事人多渠道快速解决纠纷。

专栏20   持续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

建立健全软件正版化工作制度和长效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模式,制度与技术并重,构建软件正版化工作新体系。推进软件正版化与自主创新、信息化建设、信息安全保护的有机结合,推广应用优秀软件产品。巩固政府机关软件正版化成果,持续推进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软件正版化工作。

三、突破知识产权“快保护”关键环节

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加强对市场监管综合执法队伍的专业技能培训与业务指导,加强执法能力。争创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援助中心,构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网络体系,提供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纠纷解决方案。推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与法院、公安、检察院等司法部门探索建立信息共享、工作互动、执法协作等协同机制。争取绵阳知识产权法庭在游仙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法庭,为我区当事人提供便利。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紧密衔接,发挥好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优势互补作用。加强与知识产权仲裁机构的合作,依法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纠纷仲裁机制,完善仲裁协议效力、证据规则、仲裁程序、裁决依据等内容,积极发挥仲裁制度在化解各类知识产权纠纷方面的作用。指导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组织成员签订知识产权保护承诺书,建立对恶意侵权企业的内部惩戒机制,促进行业自律。

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建立常态化专项行动机制,保持对

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侵权假冒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部署开展专利、商标、版权、地理标志等领域行政执法行动。强化商业秘密行政保护,加强高新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

专栏21   建立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基地

加大对商业秘密的保护,进一步丰富知识产权保护内容,实现对企业知识产权全链条、无死角的保护,一是将侵权受理工作前置,实现对商业秘密的“快速”保护;二是送法上门,引导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实现对商业秘密的“自我”保护;三是建立部门间商业秘密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实现对商业秘密的“联动”保护;四是建立社会智库,加强数据分析,实现对商业秘密的“共同”保护。

四、塑造知识产权“同保护”优越环境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案件移送等机制,加强部门联动,推动市场监管、版权、公安、海关等部门开展知识产权联合执法,提高打击效率。完善市区两级知识产权纵向联动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跨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协作。

健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仲裁、调解、行政裁决、司法审判等纠纷多元化解决渠道,培育发展知识产权维权咨询、调解仲裁等组织,实现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由点到面”全覆盖。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衔接联动机制。推进在线诉调对接机制建设,畅通线上线下调解与诉讼对接渠道。鼓励人民调解组织以及商事调解、行业调解组织开展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丰富纠纷化解方式、畅通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渠道。支持各基层、高校、行业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纠纷处理服务,构建知识产权保护立体网络。

增强创新主体自律意识。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和信息沟通机制。推动建设专业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强化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培育工作,以点带面,促进行业自律。引导和支持创新主体综合运用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工具,保护创新成果和品牌商誉。鼓励企业做好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充分运用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等多种手段,增强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能力。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支撑。健全知识产权专家库,为我区知识产权工作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新配置知识产权保护基本装备,优化升级行政执法办案系统和侵权假冒情报信息监测系统,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现代化、智能化,实现“智慧监管”。充分运用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智能比对等技术手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原创认证保护平台建设,推广应用公证电子存证技术,开展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评估鉴定,加强知识产权相关检验鉴定机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专栏22   建设游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高标准建设游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产业领域,实现专利快速审查、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向市场提供五大服务功能,为六大产业开启专利快速审查的“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投诉渠道,建立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优势产业线上维权机制,实现快速维权;协助开展知识产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实施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市场的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实现知识产权全领域的协作保护;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专利、商标、版权事务“一站式”受理和咨询。


第八章 数据护航,构建知识产权智治新基建

一、完善知识产权信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以知识产权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机制。推进形成贯通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的知识产权信用体系。推广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行业以及市场群等专业市场的信用评价,实施社会化信用奖惩机制。认真执行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对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通过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依规定期向签署备忘录的其他部门和单位提供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在“信用中国”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府网站等向社会公布。对知识产权(专利)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取消其申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和优势企业资格,限制政府性资金支持或降低支持力度。对长期维持较好信用行为的主体采取优惠政策重点倾斜。积极对接省市知识产权领域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通用模型,实现对知识产权重点领域、重点主体、重点环节主要风险点的精准监测和精准监管。

专栏23   搭建知识产权信用监管平台

积极优化监管方式,以发现问题为目的、以分级分类为依托、以联合惩戒为手段,持续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改革,有效解决监管缺失和“随意检查”等问题。

1.搭建信息平台,推进监管常态化。建立“游仙区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平台”,归集全区知识产权主体数据,支撑知识产权领域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

2.完善工作体系,促进监管精准化。按照“一户一档”要求,为各类市场主体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并将信用主体基本信息、监督管理信息、社会监督信息、企业获得的荣誉信息及依照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相关规定需要记录的其他管理信息纳入档案管理。

3.形成部门合力,增进监管体系化,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联合惩戒合作,进一步加强部门信息共享,对严重失信行为严格实施罚款、从业禁止等惩戒措施。

二、健全知识产权人才体系

培育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推进人才兴区,用活绵阳市“人才十条”新政,发挥以“科技城人才计划”为统揽的人才引育工程的政策激励效应,吸引知识产权高端人才来游仙创新创业,加快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和国防科工人才高地。鼓励高校开展知识产权学科和专业学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知识产权培训体系。推动知识产权进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课堂,建立和完善全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人员轮训机制,探索跨地域、跨行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挂职交流模式。开展知识产权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激励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申评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职称,建好建强游仙知识产权专家智库和专家人才队伍。

专栏24   搭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平台

研发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线上系统,通过搭建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平台,着力解决制约高端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瓶颈问题,为加快知识产权强区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梳理初、中、高三个知识产权人才培训阶段,涉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专家智库、高级人才库建设等多个方面,全面构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游仙模式。

三、推进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推进知识产权文化传播。开展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研究,推出优秀知识产权研究成果和普及读物,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深入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版权宣传周等宣传活动,积极参与办好中国(绵阳)国际科技博览会、农博会,加强版权、非遗、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构建政府、公众与市场主体的互动机制及平台,形成政府鼓励、市场主体引导和公众参与的良好知识产权氛围。

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推进知识产权进企业、进单位、进社区、进学校、进网络。积极推进国家中小学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学校创建,强化我区中小学知识产权普及。鼓励专家学者、志愿者进校园,促进知识产权教育与学校创新实践活动相融合。加强各部门、教育机构、行业协会对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培训力度,利用四川省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绵阳分站,开展知识产权远程教育,深化线上线下融合的知识产权普及教育。

专栏25   游仙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打造

打造“游仙手作”作品。实施“游仙手作”品牌推广计划,全面开启“营销推广机构+创意设计+传统工艺企业“的模式,以魏城川剧脸谱、云凤根雕、小枧青石浮雕、富乐唐人等非物质文化为依托,以商业化逻辑,实现创意设计市场化和传统工艺企业生产专业化,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走进现代生活。建立游仙高校创意设计联盟,成立游仙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促进会,全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工作。

四、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

积极建设知识产权大数据库。关联各类知识产权、人才、市场主体、产业数据。应用信息化手段采集信息,对各类知识产权资源、资产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搭建知识产权数字驾驶舱,完善重点产业专利导航和知识产权大数据利用机制,建设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人才库。推进知识产权“数字游仙”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支持全市涉外行业协会、专业机构跟踪发布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信息和竞争动态。

专栏26   数字游仙知识产权驾驶舱建设工程

加强知识产权大数据开发利用,加快建立以产业数据、知识产权数据为基础的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赋能机制,全面提升知识产权数字监管水平。

1.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知识产权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构建多源数据采集体系,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等开放自有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强化知识产权信息归集、共享和使用,联通地方、行业知识产权信用应用平台,完善知识产权联合奖惩体系。

2.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工作,研究制定知识产权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迭代完善知识产权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开发知识产权区域、行业、企业信用指数、信用预警等产品。

3.加大知识产权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围绕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重点领域知识产权预警分析、知识产权海外保护等重点领域,推动知识产权数据融合利用,拓展知识产权数据场景化多业务协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数据公共服务政府采购力度,提升数据公益服务和监测分析利用水平。开放特色产业、领域专利专题数据库,协助企业建设个性化专题知识产权数据库,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数据全面集成打通。

五、强化专利标准化支撑体系

打造省级高水平专利标准融合试点区。探索专利与标准有效融合的路径。打通高价值专利布局、高效益成果转化、高层级标准制定全链条。积极组建游仙区标准必要专利库,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重点产业专利标准化,鼓励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专利申报和标准制定同步推进机制,完善研发成果转化全链条体系。在六大特色产业领域选取优势企业建设专利与标准融合发展示范点,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各类标准的制修订,支持企业将优势技术转化为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形成一批含有必要专利的标准。推进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相关质量标准的制定力度。鼓励地理标志产品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制定一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通过产地环境标准、种子种苗标准、种植技术规程、养殖技术规程、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产品环境要求、卫生条件标准等系列标准的制修订,不断完善地理标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产品相关标准的宣贯力度,组织对企业相关人员开展标准培训,指导地理标志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评价工作,确保地理标志产品标准有效实施。

专栏27   游仙区专利融入标准工程

充分发挥游仙良好的标准化工作基础和专利发展优势,探索高价值专利与技术标准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企业实现技术、专利、标准、产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链水平。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专利技术产业化体系。选取企业开展试点,将专利标准化工作纳入试点企业日常研发、专利挖掘和专利布局规划中,鼓励企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互动支撑,引导企业加强高价值专利转化运用,鼓励企业及时将创新成果、专利技术纳入标准。

2.开展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促进知识产权与标准的进一步融合。依托产业骨干企业,开展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建设,以知识产权运营为主线,支撑联盟成员与产业共同发展。聚集一批懂标准、懂专利、懂产业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指导产业联盟、企业开展专利融入各类标准制订工作。开展专利融入标准宣传活动10次以上。建立长效培训机制,累计培训20名以上知识产权与标准融合管理人员和企业知识产权标准化工程师。

3.培养重点集群产业形成共性行业团体标准。围绕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针对游仙区现有的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装备、核技术应用、激光技术应用、航空与燃机等核心产业,引导行业标杆企业将知识产权转化为标准,加快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实施进程,以此为基础研究制订一批技术含量高、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


第九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统筹协调

坚持党对知识产权工作的全面领导,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纳入游仙区委、区政府重要议程,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统一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强化责任意识,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好本规划部署的各项任务措施。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运用效率

合理分配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科学编制知识产权专项资金预算,优化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向和支付程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促进资金市场化运作, 为规划实施工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各地各部门要制定知识产权工作配套措施,积极组织相关企业申报四川省知识产权专项资金,落实工作经费。

三、强化考核评估,落实政策反馈

优化知识产权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效果的考核管理,严格落实责任制度,完善反馈机制。创新督查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动态监测和效果评估,确保规划稳步推进。

四、注重宣传引导,营造发展氛围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社会公众对规划主要任务、重点任务、重大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做好政策解读,引导社会公众投身于规划实施过程。利用电视台、报纸、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媒体宣传途径,开展知识产权宣传系列主题活动;利用科博会、电商大会等线下展会形式,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咨询,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方位宣传模式,强化群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营造规划实施良好环境。

浏览次数: